王晓波 发表于 2014-12-7 12:38:09

WoodenGun的混音教程—从A点到B点【转载】

    【晓波今天偶然再次翻出这篇发表于2010年的经典文章,觉得爱好音频制作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关于文章中提到的相关教程、音频与视频等,请字形搜索,或者到淘宝去买,请恕晓波在此不提供哈!】

王晓波 发表于 2014-12-7 12:38:59

第一篇:消灭对混音的神秘感
    作者:WoodenGun
    文章出处:midifan月刊
    混音现在已经成为一项音乐家必须掌握的技能……
    混音看上去很神秘……
    我琢磨了很多年但对混音仍然感到迷茫……
    我不知道应该购买哪一款监听音箱……
    一、你必须学习混音
    在以前,混音这个工作是需要别人帮音乐家完成的。实际上音乐家可以完全不用理会这件工作,只用把音乐创作出来就行了。当你需要把音乐作品录制为唱片的时候,唱片公司会想办法解决所有其它的问题。请录音师和混音师,租赁昂贵的设备,音乐家只要按照工程师提出的要求站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演奏就可以了。你甚至根本不用关心演奏的那些结果是不是足够的好,因为在录制唱片的时候,作为一个音乐家,你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一点都不重要。
    但是……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别人把他们的观点添加到你的作品中吗?
    我相信多数音乐家都是无法接受的。艺术创作是一个个人化倾向很严重的工作,艺术家都更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纯粹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但是不幸的是,几千年以来,音乐家只能接受这一现实,你无法避免别人把自己的观点掺杂到你的作品中。古典时期是这样,因为音乐家只能创作乐谱,别人在演奏的时候如何最终完成你是无法控制的。电声时代也是这样,你无法一个人演奏所有的乐器,所以你必须和其它的乐手合作。而在这一过程中,音乐作品容易变成集体创作的结果,而非纯粹个人。
    电脑给音乐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它可以让音乐家创作出纯粹属于自己的专业音乐作品(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专业”这个词,是因为你很难用4轨录音机创作足够专业的作品)。音乐家也因此终于可以让其它人闭上嘴,在作品中剔除其它人的观点,也因此可以和人类其它艺术家一样,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艺术创作了。
    当我们说到电脑软件的时候,那些关于音乐创作本身的软件对于音乐家来说,是容易理解的,比如用来制造打击乐的软件,或者制造Bass的软件。但是多数音乐家却很容易将“混音”这个工作扔到一边,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这个工作是可有可无的,或因为它看上去太难而暂时回避这一问题。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实际上根本还没有意识到混音在现代唱片业的运作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独立音乐制作人日益成为极为重要的一个创作势力。即使你只是一个仍然在成长的独立音乐制作人(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在“成长”中,所以每个人都是成长中的独立音乐制作人),你也需要马上认识到混音在你的创作中的重要性。
    所以我认为,所有刚开始接触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的人都应该在学习使用一款DAW的同时就开始混音的学习。甚至我要说,你可以不必学会弹奏键盘或吉他,但你一定要学会混音。这不仅仅因为混音是现代唱片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有一个原因是,录音这个环节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可以可有可无,比如不会弹吉他贝斯也不唱歌的人,录音就完全不用考虑。但是你却跳不过混音这个环节,不管你创作的是什么类型的音乐。让自己在开始学习创作音乐的时候就有良好的混音基础会彻底改变你使用现代音乐创作工具的方式。因为这些工具在设计的时候都是按照当前的专业工作要求完成的,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Superior Drummer2
    这是一个用于制作原声套鼓的乐器,用过的人当然都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制作相当良好的原声套鼓的声音。但可惜的是,如果你对混音一无所知,你就无法100%发挥这种乐器的效能。这种昂贵的专业工具在你手里最终也只能产生单薄无力,和电子琴类似的声音。
    而那些热衷于吉他录制的音乐玩家也必然和我一样经历过这样的困境,当你把一段很好听的动机录制到电脑里,然后配好鼓和贝斯之后,你会发现,这段动机之前的那种感人的味道已经完全消失了。你录制的所有的作品最终都只能是Demo的层次,就好像都被蝗虫咬过一样。多数人都更希望自己的作品会像CD里的商业作品一样闪烁着那种神奇的光芒。而产生这种光芒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良好的混音。
    所以对于现代的音乐家来说(甚至包括那些在音乐门口徘徊不定的玩家),混音就成了一个必须马上开始学习的技术。
    这套混音教程献给所有想要学习混音以及所有不想学习混音的音乐创作者和音乐创作爱好者。让我们继续“成长”,不要停止。
    二、混音的神秘来源于它的传统而非它本身
    事实上不仅仅在国内是这样,在国外也一样,多数人都感觉混音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比双人床还大的混音台、一万个旋钮、6000美金一个的EQ……
    但混音和我们日常能见到的其它工作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项由“人”完成的技术工作,就像烤羊肉串或偷地下光缆一样,在特定的工作环境里,通过手眼耳的配合,把一个东西从A状态变成B状态。
    之所以混音工作有某种神秘感,更多是因为这个工作所要求的“特定工作环境”一般人根本没机会去接触。专业的混音台,对于一般人来说,别说用手摸到,就是想一见真容也是不可能的。我前面说的6000美金的EQ不是我杜撰的,而是我在eBay上真见过这么个东西出售,而且还是二手的,全新的多少钱你可以自己猜一下。
    专业混音设备的价格昂贵使得个人拥有的概率为0。它只能是大的唱片公司才能置办得起的东西。
    这么昂贵的设备当然不会放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除非你是清洁工。这样一来,混音这件工作本身也相当于被锁在深闺之中,像未嫁的女人一样,产生神秘感就成了她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烤羊肉串的人也都在重重防备如银行金库一样的地方悄悄干活,烤羊肉串这件工作也一样会变得非常神秘。烤羊肉串的师傅出门晒太阳的时候,人们也会盯着猛看几眼。混音师自己也喜欢这种神秘感,自然也会去维持这种神秘感,而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了。
    但是在这个电脑已经成为主要混音工具的时代,巨大混音台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历史尘埃之中。虽然专业唱片公司使用的混音设备仍然是一般个人无法奢望的,但是电脑软件的高速发展正在慢慢消灭专业设备和个人设备之间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使用一台普通的电脑和普通的混音软件,你也完全可以制作出和专业设备相差无几的最终作品(我指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现存的差距,大概也只有那些最挑剔的耳朵才会注意到(关于这一话题我们后面会做更详细的讨论)。
    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趋势是所有独立音乐制作人必须注意到的,因为这会影响你整个音乐事业的发展。这个趋势就是,随着音乐制作成本的下降以及电视电影游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市场对音乐的需求也趋向于多样化了。换句话说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需求都是“绝对高品质”的作品。很多低成本制作的电视节目、游戏、广告甚至也包括电影都只能支付很低的音乐制作费用。高成本制作的音乐作品必然是不符合这类市场需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立音乐家可以制作大量低劣的音乐作品,因为你千万不要忘记了,随着音乐制作成本的下降,会吸引大量的人进入这个行业,竞争会推动整体质量的上升,所以独立音乐制作人面对的生存压力永远都是一样的。
    在这一趋势下,很显然的一个结果就是,作为独立音乐制作人,你不仅要学会混音,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作品,同时你要学会降低制作成本。因为即便是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制作高质量音乐作品的电影也必然会选择更便宜的但质量相同的音乐作品。
    所以软件在混音方面为音乐家提供的帮助在将来会更多,你甚至可以幻想5年后会出现一种自动混音软件,一次性给你提供50种混音方案,你所要做的仅仅是像皇帝一样,决定用哪个版本就可以了。
    虽然这只是个空想,但是想想现在的混音软件提供给人们的便利性,已经在让传统的混音师感叹不已了。
    说到底,混音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是“技术性”的,而专业混音设备依赖的更多是昂贵价格换来的“必然品质”,只要是个人,接受相应的训练,都能合理地使用这些设备,有什么神秘的呢?
    所以请把混音想象成烤羊肉串,学习这项技术前先消灭对它的神秘感。
    三、多数人感觉混音难学仅仅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
    混音不是高等物理,不是相对论,不需要你的智商超过150才有资格学习。它更像是弹吉他弹钢琴或类似的东西,只要你的智商不低于0,就可以学会。
    但是和人类所有的技术工作一样,学会是一回事,学精是另一回事,而能不能成为大师就更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了。就像我弹吉他这么多年,水平却一直像个初学者一样,只会弹基本的和弦。
    学会弹吉他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只要坚持练习两个月,学会20个和弦的按法,你就可以被称之为是“学会”了。因为这20个和弦应该可以应付很多歌曲的要求,然后你就可以拿着吉他到姑娘楼下去追寻浪漫了。听到你弹琴的人,都会说,哇,你会弹吉他呀。
    但是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吉他手(学精),你就需要再消耗4-5年时间让吉他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然后可以出去靠弹吉他养家活命了。
    但是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大师,那么你说了是不算的,天说了算。这要看你有多少弹吉他的天赋了。这世界上有那么多刻苦练琴的人,但是被人们称为大师的也就那么几个。山顶从来都不是平的,而是尖的,容不得太多人。
    学习混音也是一样,学会实际是很容易的,我甚至想说,混音也许比烤羊肉串还容易学会。但想要学精,成为一名合格的混音师,你就必须坚持学习4-5年的时间,如果你特别有天赋,你才可能在10年后,成为大师。
    参见我在第二节关于音乐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描述,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独立音乐制作人,你并不一定需要“学精”混音,只要能满足你当前的工作需要就足够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同时软件会进一步弥补你技术水平上的不足。实际上和前人消耗同样的学习时间,你能达到的学习成果会远大于他们。因为电脑平台更便于操作和学习。如果人类的所有的努力不能让我们这样,那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呢?所以在你学习之前,请放轻松,你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在学习混音上。至少比那些在专业工作室里混饭吃的专业混音师要少花很多时间。而你最后能实现的混音结果,能准确指出“不够专业”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如果你能让你的客户闭嘴,那其它人说什么都不重要。
    但是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是很多人花了相当的时间去琢磨混音,似乎消耗了很多精力,但结果是两三年过后,往往发现自己在混音方面一点长进都没有。就像我弹这么多年吉他水平一直很烂一样,或者就像学习了10年英语,却连Friends这样的电视剧都无法看懂的人一样。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学习的方法是不对劲的,而并非混音很难学。学习的方法不正确,任何东西都会变得极难学会。英语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中国有好几亿人在学习英语,但多数人使用的却都是完全错误的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哑巴”英语。结果多数人都在中学学习6年英语,结果别说看懂Friends,甚至连怎样回答Thank you都不知道。我也是这样学习了8年英语,但是总感觉自己等于没有学习过。最终我试了下李阳英语,他告诉我说,不要去背语法,不要去背单词,而是去背句子,一个一个大声的背出来。我按他说的背了100个最简单的句子,仅仅就这100个句子,改变了我对英语的看法,我觉得自己花了8年时间学习英语都算是白费了。8年时间不如这两个星期的100个简单句子。
    现在我的英语水平完全得益于李阳教我的“背句子”方法,使我可以看懂没有字幕的Friends和The Simpsons。
    目前西方真正好的混音教程我们肯定是看不到的,因为教授现代混音方法(电脑软件混音)的学校的教学资料恐怕也仅仅是刚刚出现,还没法传到国内来。而国内混音师愿意出来教学的又非常少。这一对现代音乐家如此重要的技术根本没法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所以想要学习这一技术的人就只能自己摸索,有的人能摸到门道,学会了,但多数人恐怕都是在河里闭眼摸了好几年,一条鱼都没摸到。
    多数学习混音的人的学习方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练习。混音作为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和弹吉他是一样的,需要你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你绝对不可能依靠看就学会弹吉他,看十年你也什么都学不会。混音的学习方法是完全一样的,足够量的练习是学会混音的终极途径,但我相信多数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在看或猜测,依赖的是想象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完全没有任何出路,纯粹属于浪费时间。
    我在小旭音乐教室做混音教学的时候使用了一些方法,加上这两年来我一直尝试细化混音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想最终完成这个混音教程,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入门混音,了解这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发挥实际的作用。但由于这套教程会涉及大量的练习曲,同时我想最终实现视频版,所以,以后这套教程将会有光盘形式出售。这些练习曲将提供给你一个由简到难的练习过程,提供给你一个上升的阶梯,帮助你快速地入门混音。相信我,在方法正确+练习足够的情况下,多数人都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入门混音,甚至有的人可以攀登得更高。
    但是让我们先Take it easy一下,不要急于开始学习混音本身。因为混音和我要说的另一个因素比较时,几乎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就是市场观念,实际上如果你无法正确了解我后面要说到的市场观念的话,任何混音实际操作能发挥的作用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就正如,和生存这个话题对比,如何使用渔具就显得微不足道一样。所以如果你并不关注如何用音乐养活自己,你实际上根本就不用去关心混音。混音的最终目的是放大音乐作品在市场中能产生的价值,是让你原本只能卖一块一首的山寨音乐作品变成能卖100块一首的专业音乐作品。
    我之所以要说市场这个可能多数人都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是因为,如果市场观念不发展,所有作音乐的人都只能永远活在“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荒漠”中。在这个荒漠中,美丽的外衣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美丽的外衣而是水。
    所以让我们“正确成长”,不要长歪了。
    四、独立音乐制作人101——学会合理投资
    我打算下一篇再来说市场这个大概不太受欢迎的话题,所以这一篇,我还是先集中说说比较实际的,多数人都已经发现了的混音相关话题。
    看到“投资”这个词,可能会让很多人反感,似乎它会玷污音乐这两字的纯洁,但麦子的芳香成长于不芳香的土地之中。我相信那些真正的独立音乐制作人看到这节的标题肯定会很有感触。
    在中国的音乐制作业中,合理投资这个原本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基本生存法则对多数人来说却显得极为陌生。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太多的设备都是公款购买的,却最终完全演变为个人财产。虽然占有这些设备的人并不真正拥有这些昂贵设备,但却从实际意义上成为真正的主人。这一现象必然对那些成长中的独立音乐制作人造成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如果我们把这些公款购买的设备全都原价转让给个人,同时禁止私人继续“实际”占有这些设备,那么这些设备多数都会荒废在仓库里。因为中国根本没有几个“个人”有购买这些设备的经济能力。比如U87话筒,一支近20000(没错是两万),大概多数独立音乐制作人一年的“完全音乐收入”都不会超过这支话筒的价格。
    在西方或日本,这种档次的专业设备也不是多数独立音乐制作人可以奢望的。它们只能是大的公司才可以购置的,并且必然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因为任何硬件的使用都会形成固定资产的损耗,这是要记录到公司的帐目中去的。所以独立音乐制作人肯定是没机会使用这些设备的,恐怕连租赁的机会都没有。
    但在中国由于公物私有化的特别状态,造成的一个奇怪现象是,昂贵的专业设备的实际应用价值大大贬值。一套投资50万(实际可能只有20万,另外30万被贪污)的设备多数情况下可能仅仅只能为500块一首的作品服务。而如果投资是合理的话,500块一首的作品使用一万的设备就足够了,但在国内,有太多的专业设备的实际价值在无情地被浪费着。
    我们假设美国有一家唱片公司购置了一套新的设备,花费了100万美金,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套设备会在5年内给这家公司带来500万美金的回报(甚至更多)。否则这项投资计划必然被公司头头毙了。
    因为这些价格按百万来计算的专业设备原本设计出来就是为一首10000以上的作品服务的。针对500块一首的作品,自然有相应的低价设备。没有哪个老板会傻到做赔本生意,用MP-5扫射的方式去消灭蚊子。但在国内现在一年能有多少过10000的活呢?却依然有那么多工作室拥有专门为过10000的作品服务的设备。结果国内的设备使用水平线被无情地提高了,报价相同的情况下,当然是拥有更昂贵设备的工作室更容易揽到活。大家也基本都只能拼设备,就和家电企业打价格战一样,音乐家也只能把设备当做几乎唯一竞争手段来应用。说到制作水平,都是500块一首的客户,他们多数都只具备比较两个价格大小的能力,而没有比较两个制作水平的能力。所以数十万的设备也只能当做10000的设备来用。
    试想你接到500块一首的活,你会像对待10000块一首的作品那样用心去做吗?
    新入行的独立音乐制作人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必然压力极大,因为设备投资已经无形中成为必需的入行条件。最后的结果是,有太多人都只能投资后却因为拉不到活而让投资完全浪费。
    所以对于独立音乐制作人来说,保持头脑的清醒是极重要的。你必须保证自己任何一分钱的投资都能带来足够的利润,否则这项投资就是愚蠢的。而中国音乐的未来只能由那些完全独立的音乐家去创建,而不是那些躺在公款设备上已经被惯坏了,没有任何压力的人。
    我在这一篇首先要说的就是投资时让人最头痛的设备——监听音箱。
    五、购买合适自己的监听音箱
    监听音箱对于混音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一个合适的监听音箱,你的很多努力都会变得无效。但是在我们说到监听音箱的时候,有三个极容易导致错误判断结果的常规思维先要消灭一下。
    1、有了监听音箱一切就都搞定了。
    NO!有了监听音箱你只是有了个更好的练习工具,练习和学习过程才刚刚开始,而不是终结了。
    2、监听音箱出来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声音。
    NO!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的声音。监听音箱发出的并不是正确的声音,而是没有经过专门修饰的声音。但它和正确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没有人需要正确的声音,人们需要的是好听的声音。
    3、监听音箱听过没有问题,其它音箱上就没有问题了。
    NO!监听音箱不是魔法师造的,没有这种魔力。当你不会使用监听音箱时,它对你来说和100块的音箱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
    监听音箱最大的作用是给你提供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参考。在这个“尽可能客观”的基础上,你最终得到的声音会“有可能”在其它各种不同的音箱上获得“尽可能”好的表现(我会在后面的章节描述产生这一目标的原因)。
    你要注意,监听音箱并不会给你任何确定性,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它,只不过是因为,在所有的音箱中,它最有可能帮我们达到目的。而这个“目的”我们会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这个目的是这个教程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混音工作的内容就是把一段声音从A状态处理后变成B状态。而这个B状态到底在哪,就是你混音工作的核心追求(下一章我们会看到通常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B状态就是更好听”是多么有害)。
    所以你如果愿意的话,用Hi-Fi音箱一样可以混音,用100块钱的小多媒体音箱一样可以混音,只要你的经验足够丰富。就像用准心偏离的枪射击一样,只要坚持训练,一样可以打得很准,但很显然永远不如准心精确的枪好使,因为它和人的正常思维方式是抵触的。比如说,你明确知道自己正在使用的Hi-Fi音箱的低音是过多的,所以如果这对音箱上听上去低音刚刚好的话,低音肯定就过少了,所以你只要把低音强调一下就可以了。可问题是你无法每次都做到十分精确的补偿。但如果使用好的监听音箱时,低音的最终量感,你总是可以用当前听到的为准,这就好办多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听音箱上的低音量感刚刚好就一定没有问题,因为最终做出判断的并不是监听音箱,而是你的耳朵,所以如果你的耳朵不够“精确”的话,你的判断也必然是不够精确的。你最终需要依赖的是你的耳朵,而不是音箱。所以有了监听音箱,接下去要做的是大量的训练,强化你的耳朵的判断能力。只有当你的耳朵变得精确后,你的判断才会精确。
    我一直在强调“练习”的重要性,是因为有太多人对监听音箱抱有天真的幻想。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这是我在小旭音乐教室教课时遇到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了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购买了一对Yamaha白盆。但是让他很失望的是,在白盆上混完的东西在舞台大音箱上播放时,总是混响过量,而在白盆上听的时候是刚刚好的。这让他非常苦恼,最后他发现如果用家里200块的多媒体音箱混音的话,混响就没有问题。几千块的白盆结果被200块的多媒体音箱替代了。
    我当时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三对音箱上播放商业CD会不会有问题,他想了想吃惊地说,那还真是都没有问题。
    初学混音的人总是容易对监听音箱抱有这种幻想,以为买一对好的监听一切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就会以为是音箱上投得钱还不够,所以花更多的钱购买更贵的监听音箱。却全然忽略了,做出最终判断的并不是监听音箱,而是人的耳朵。有一对好的监听固然重要,但却永远不如训练自己的耳朵重要。
    监听音箱和Hi-Fi音箱一样没有任何魔力,所以你最好赶快抛弃掉这种幻想。如果你是一个刚开始学习混音的人,那么使用500块的多媒体音箱一样可以训练自己的耳朵,这就像练吉他多数人都会从几百块钱的练习琴开始一样。原因很简单,好的音箱和差的音箱的差别你是听不出来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浪费钱呢。就算你说能听出来,你听到的所谓差异也不一定是混音工作最终需要的差异。所以我建议所有刚开始学习混音的朋友购买500块左右的多媒体音箱(不过至少应该是4寸以上的低音单元),并使用这种音箱来训练自己的耳朵。除非你兜里的钱实在多得按都按不住,要往外冒。
    由于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耳朵是需要训练的,所以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T6A这个型号国内人们扎堆地买。原因就是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该买什么,自己去听也听不出区别来,只好听那些所谓专业人士推荐哪个就买哪个。结果是商家一炒,买的人一多,买的人就越来越多。但如果问购买T6A的人为什么要购买这一款,多数人都无法回答。但在西方就没有这个现象,原因很简单——懂行的人太多了。
    如果你手头正好有300-500这个价位的多媒体小音箱,那么你根本没有必要去购买任何价位的监听音箱。在学习混音的初级阶段,你需要训练的内容,这个价位的多媒体音箱都可以满足要求。只有在你的耳朵经过足够的训练后,你可以在盲听测试中100%无误地听出某款监听音箱和小多媒体音箱之间的声音差异,同时,你可以理解这种差异是你所需要的。这时你才需要有目的地购买一款更好的监听音箱,而这时你仍然不能忘记合理投资的原则。除非同样,你的钱多得正在从口袋里向外喷。
    购买监听音箱时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技巧是——购买两对音箱。如果你钱足够的话,可以购买两个不同的监听音箱型号,如果钱包不是很鼓的话,你可以购买两对多媒体小音箱。如果你的钱还有剩余,不妨再花300-500买一个便宜的监听耳机(甚至是Hi-Fi耳机)做辅助训练。实际上,你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国外混音室的图片的话,你会发现,专业混音室都必然有两对以上的监听音箱。这些监听音箱有时是为了不同的目的服务,但更多时候则完全是为了互相对比之用。
    在学习混音的时候永远都不要忘记人类耳朵的一项重要特性——适应性。
    这个特性我们在后面也要专门描述,因为这一特性会对我们的混音工作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要对付的大敌人。仅仅使用一对监听音箱时,耳朵的这种适应性会很容易让你对正在听的东西麻木。使用两对监听音箱可以为帮助我们削弱耳朵适应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里引用一句国外混音师在其教程里说到的一句话:“当我混完一首作品后,我会拿它去所有我能找到的系统上播放。汽车音响、电视、女朋友的MP3播放机……”使用两对监听音箱来训练,还有助于你体会不同音箱之间那种微弱的差异。你的耳朵也因此能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而再加上监听耳机,你可以得到更多额外的训练机会。
    最后我总结一下关于购买监听音箱的原则:
    1、不要幻想昂贵的监听音箱能帮你解决混音问题,它只是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问题并不会因为这条途径的出现而自动解决。
    2、当你无法诚实地分辨两对音箱之间的差异时,这两对音箱对你来说是同一对音箱。我要特别强调“诚实”二字,不诚实的态度不会给你任何帮助。不要听信任何人的任何确定性言论。这个世界上的多数确定性结论都是谎言(比如这是最好的监听音箱之类)。信任你自己的耳朵,当你听不出两对音箱之间的区别,大声告诉别人你听不出区别。你的作品是你的一切,诚实地对待关于你的作品的一切。
    3、人类的耳朵有一种奇特的适应性,有把难听的声音变好听的趋势。这时想要继续信任自己的耳朵,就要想办法削弱这种适应性。购买两对不同的监听音箱会是个很好的方法。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两对音箱,就一定要有一副中档(300以上)的耳机做削弱适应性的措施。
    4、使用监听音箱同样需要足够的训练,否则监听音箱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5、合理投资。不妨从便宜的音箱开始练起,因为反正你也无法准确分辨出这些音箱对你的最终作品所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所以对你来说这些音箱是同一种东西,不要花没有意义的钱。特别是不要看别人买什么就买什么,会踢球的人是不扎堆的。
    6、以上原则按你当前的水平自动向上浮动。比如你已经有一定的混音经验,并且已经能够听出当前监听音箱和低级音箱的区别,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完全了解这种区别会对最终作品造成的影响。那么当你想要升级监听音箱时,考虑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你是否能准确地做出差异判断(必须是盲听测试100%准确分辨两款音箱,达不到100%说明你无法准确分辨两款音箱,90%都不行),而且你必须确定这种差异会对你的工作带来帮助,否则这笔投资就有可能是不理智的。
    关于监听音箱的购买我就先说到这,以后还会从更深入的层面描述上述原则成立的其它原因。
    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这个教程不是信手拈来,随便写成的。我会从所有我探索到的角度向你描述混音的真相,同时也想让这套教程给尽可能多的人带来帮助(甚至包括那些连一款DAW都不会使用的人),所以这个教程的文字会很多,学习这个教程你得有点耐心。但我相信你阅读到的每一个字都会给你带来帮助。

王晓波 发表于 2014-12-7 12:39:36

第二篇:混音首先是一种市场手段
    作者:WoodenGun
    文章出处:midifan月刊
    要说清楚混音到底是什么并非易事。国内已经有的一些混音方面的教程,都基本上是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描述的,比如以前胡戈写的《动态神功》和门子写的《在盒子里跳舞》。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表明国内多数人也都这样理解混音,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这样去操作。混音当然其本身肯定是一件技术工作,如果你是一名纯粹的混音师,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不过对于独立音乐制作人来说,这样理解就有很多弊端。但不幸的是,多数人都有这种将混音当做是一件纯粹的技术工作来看待的倾向。
    如果无法正确理解混音这一工作在西方产生的真实原因,那么你可以学会混音,但结果只能是“模仿”,而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应用这一技术。
    我们过去没有音乐工业,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这么一个工业。所以关于音乐工业的一切我们都必须从音乐工业的发源地——西方去学习。这一学习过程并没有任何系统性可言,学习的过程还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所以到今天我们学习的结果是很奇怪的。我们并没有学习到西方音乐工业运作的所有内容,那些容易学会的我们先学会了,那些不容易学会的我们拒绝去学习,而那些无法学会的东西,我们则根本忽略掉了。其中最容易学会的显然是花钱,所以国内目前虽然一年做不出几首热门的歌曲,但是我们的音乐工业依然拥有最专业的设备,硬件和西方处于同一个水平。上一节我已经说过,这种现象实际上导致这些设备的价值被贬低了。那些专业设备并不是为中国大陆的这种音乐市场规模设计和生产的,我们的市场容量根本撑不起这种成本。
    混音也属于是比较容易学会的东西,之所以人们往往觉得它很难学只是因为传统的混音设备价格太过昂贵了,一般人不可能有机会去学习而已。所以当我们知道有混音这回事之后,有条件的人自然可以去国外的混音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回国就可以成为一个见习混音师。而在国内还没有太多混音师的时候,甚至可以成为专业混音师。
    而真正支撑西方音乐工业的东西,我们却直到今天都没有学会,这就是良好的市场运作。国内的音乐工业发展到今天时间也已经不短了,但我们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国内的音乐公司在这2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能够制造出一个红遍中国的大歌星。对比来自港台的那些天皇巨星,国内的歌星都只能算是小蟋蟀了。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魔岩三杰。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在中国很红的3个音乐家,作的还都是在当时大家比较陌生的摇滚乐。运作这3个人的并不是国内的音乐公司,而是来自台湾,对国内音乐市场环境很不熟悉的魔岩文化。魔岩三杰在这之前,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沉寂在北京多年。但是魔岩文化显然有着独特的音乐嗅觉,找到了这3个人。但如果仅仅只是能找到这3个人,并没有任何意义,魔岩文化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不仅仅找到了这3个人,而且把这3个人几乎捧上了天(不要忘了那时没有互联网,电视台也不会播放摇滚乐)。当3个人在香港红磡演出的时候,魔岩三杰到达了顶峰。国内的音乐家在香港受到狂热追捧的大概也只有魔岩三杰了吧。看过那场演出视频的人肯定都会对当时观众的狂热情绪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且大家不要忘了,香港没有摇滚乐,同时香港人在大陆人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对于来自大陆的东西通常是很看不起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魔岩三杰的音乐做的很好的缘故(这是典型的原始市场思维方式),那你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之前并没有火起来,实际上正是魔岩文化捧红了这3个人之后,国内的唱片公司也和普通大众一样,才刚刚知道有这么3个人。
    国内的唱片公司的市场嗅觉是极迟钝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周杰伦如果让国内的唱片公司运作会取得什么成果?
    正是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才可以捧出那么多的明星,征服不仅仅香港的听众,同时也征服数量众多的大陆听众,甚至远至日本和马来西亚。而国内的唱片公司别说去征服香港听众,他们对就在眼前的大陆听众也无计可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大堆,不过我们这个教程要讲的是混音,不是国内音乐市场分析,所以让我们不要深入过多。
    一、从A点到B点
    上一节我说过一句话——混音的最终目的是放大音乐作品在市场中能产生的价值。这是我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说市场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市场因素的话,混音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混音工作作为一个加工工序,它能做的就是把一首作品从A状态变换成B状态。A状态就是那个你不怎么满意的状态,而B状态就是你“自以为”更满意的状态。
    这时你就要考虑两个极重要的问题:
    1、为什么要变成B状态?
    2、B状态在哪?
    面对这两个问题,“如何变成B状态”几乎就不再是个重要的问题了(也就是混音工作的实际操作)。虽然这个教程的实际内容依然是“如何变成B状态”,但如果你不去考虑前面那两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那么你所做的变化过程就是无目的的(这也是国内多数音乐家正在做的事情)。
    二、为什么要变成B状态
    音乐工业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漫长得让我们无法想象。想象一下贝多芬是怎么赚钱的?在古典时期,音乐家的作品可以出版,就象现在的作家出版书籍一样,所以西方的音乐工业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而且你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的音乐工业从一开始就处于“自由市场”之中,生死存亡完全由出版社的市场运作决定。如果你经常出版一些不良好的作品,那么出版社的牌子很快就会完蛋。所以你当然要和一些有才华的音乐家合作,经常出版一些质量上乘的作品,这样出版社有得钱赚,就能出版更多作品,有时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个人爱好去出版一些自己喜欢但多数人可能不喜欢的另类作品。
    你必须了解,在这个“自由市场”中,绝不可能只有你一家出版社,如果出版音乐作品可以赚到钱,就必然会有其他人加入到市场中,和你竞争。所以始终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就是你在市场中存活的关键。如果你无法正常在市场中存活,你对音乐的爱好也罢,对金钱的爱好也罢,都只能成为空想。
    支撑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不会给音乐工业任何形式的特权的,要么顺应市场规律生存下去,要么找个地方安静地死翘翘,市场经济并不会因为音乐是和人类高贵的灵魂相关的东西而让它超脱市场规律的制约。而恰恰就是因为市场规律的这种超越人类情感的公正性,保证了音乐家和音乐工业可以生存并发展壮大,所有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可以被保留,而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我们遗忘。
    当后来有一天,一个叫爱迪生的人发明了留声机之后,音乐工业开始变成人类社会中极重要的一个巨大产业。留声机让人们可以不出门,躺在自己的沙发上就可以听到音乐,多么伟大的发明啊。
    但是你千万不要忘了我们一直在说的主题:留声机一样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而且正是由于这个发明前景极为光明,必然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去。所以音乐工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解:
    唱片业出现了。他们不生产留声机或任何后来出现的音乐播放设备,而是专门生产在各种播放设备上使用的唱片。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开办了一家唱片公司,你凭什么让别人花钱购买你生产的唱片?
    市场上大概会有5家唱片公司出品了10个不同版本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的唱片,你凭什么让更多的人购买你生产的版本?
    你有一个可选择的手段(现在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在使用):购买新近发明的音质更好的录音设备。这些设备为了得到更好的录音效果,当然要使用新的技术,同时不惜成本,而且由于购买者有限,所以价格自然极为昂贵,但是这种设备所带来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当你的唱片公司使用这种设备录制了一张新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你当然会有信心赢得更多的听众。
    但是,你可以购买这种设备,别的唱片公司也自然会购买。我前面说过了,世上最好学的就是花钱。当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可以提供极好的录音效果的时候,你还有什么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呢?
    你现在面对的是和购买昂贵录音设备前完全一样的市场局面——市场上有5家唱片公司出品了10个不同版本,同时录音质量都一样好的第9交响曲。你凭什么让更多的人购买你生产的版本?
    你有很多选择,其中一个是找更好的乐团来录制,还有一个选择是干脆出品另一种唱片,放弃古典音乐,出品很红火的爵士乐唱片。反正你总要想出办法来。既然你决定放弃古典音乐唱片市场,你在流行音乐中可选择的内容就太多了。但最终结果其实还是一样,有钱赚的地方,肯定会吸引一大堆人来。所以就有更多的唱片公司开始出品流行音乐唱片。
    这时你要注意的是,自从电声乐器被发明之后,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天天花样翻新。所以你当然不可能公司开办一年半,就靠一张流行唱片混日子。你必须时刻关注那些天天在酒吧,小俱乐部演出的乐队,因为你要录制的新唱片就来自这些地方。已经有一家唱片公司靠甲壳虫乐队赚到了大笔的Money。你一定很后悔没有人家那么敏锐的市场感觉,因为你也看过甲壳虫的演出,但你认为他们的音乐不会有太多的听众,错过这么大个摇钱树可能是你一生最大的错误。
    现在你又一次回到起点,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在出品流行音乐唱片,都是全新的时尚的音乐。所以你面对完全相同的问题:凭什么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你生产的唱片呢?
    这时候,你必须动用所有你能想到的办法来提升你的唱片的吸引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使用新近出现的专业设备对录音结果进行后期加工——于是混音这道工序终于出现了。
    过去的录音过程都是整个乐队同步录制,现在你的录音师提醒你其实可以分步录制(这个概念在英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叫Overdub,不过早在甲壳虫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我并不是在讲严格的录音史),而且可以让一个只有一个吉他手的乐队录制3把吉他的最终演奏效果。这样可以让作品听上去更丰富饱满。最后你的录音师用新购置的后期音频处理设备,诸如EQ和压缩之类的东西,把最终的作品处理得听上去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不自然,但是充满幻想感。
    新的技术当然人人都会用,一样,花钱是最容易学会的,现在每家唱片公司都开始使用后期处理技术了,这造成的一个很特别的结果是,出现了工作室音乐,也就是很多声音只能通过后期处理方式得到,实际演出中是无法实现的。
    最终历史又重复自己了,现在唱片店里每年都会新添1000张不同乐队的唱片,人们在挑选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你凭什么让听众从这1000张听上去都很精彩的唱片中选择你出品的那张呢?你的手段也还是一样,事无巨细,所有能使用的手段你都必须尝试——增加宣传费用、尝试更新的音乐类型、更精美的包装等等。而在技术层面,你的混音师出了个主意,他使用了更大量的压缩效果,几乎把整个音乐作品的动态都消灭掉了,实际上,老实说,当你一开始听到这种处理效果的时候,你很难接受,但你决定尝试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很难确定的,也许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去分析这种音乐处理手段对音乐工业的影响的确定性(我们后面会谈到),但这种消灭掉动态的,拥有超大音量的音乐处理手段慢慢变成主流音乐处理形式却并没有任何确定性,很可能只是人们随机选择的一个时尚文化结果而已。再过十几二十年的,也许人们听烦了,会再次回到旧的模式去。但是做为一家唱片公司,你是没有太多的选择的。因为看上去人们很显然喜欢这种拥有超大音量的音乐。
    故事到这并没有完结,音乐工业里的声音处理方式还在继续发展,我们很难预料明年或后年唱片公司会把音乐处理成什么样。
    但你必须面对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问题:凭什么让别人选择你出品的唱片?
    混音技术仅仅是为了增加你的唱片吸引力的所有手段中的一个而已。你之所以要把一首作品从录制出来的A状态处理后变成B状态,是因为你认为B状态更容易在市场中存活。
    三、B状态在哪?
    回答这个问题比你想象的要难的多的多。相信我,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有一个想当然的答案:当然是更好听的状态。
    这个回答听上去是那么铿锵有力,但实际上这个答案却是极为危险的,虽然它的确是正确的答案。
    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面对这个简单的答案,你必须回答两个新的问题:
    1、什么是“更好听”的状态?
    2、谁来判定?
    艺术里没有绝对的标准,你觉得的好听的东西,别人可能听上去就是噪音。所以你用什么标准来确定B状态就一定是比A状态“更好听”的状态呢?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你就下手把作品胡乱处理成B状态,这种时间成本上的投入有什么意义呢?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请一定记住:混音阶段可以让作品的声音发生极大的变化,也可以只让声音产生极微弱的变化(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明确的分辨)。很多情况下,你花了8个小时去处理得到的B状态可能在一般听众的耳朵里和A状态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在这种情况下,B状态所谓“更好听”的意义何在?
    而要找到一个可靠的标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艺术是没有任何标准的。艺术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不仅难以找到可靠的标准,更糟的是,人的主观感受在不停地变化,今天觉得好听的作品,可能明天听的时候就觉得狗屁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简单的回答就必然导致各种错误的判断结果,所以我说它是危险的。
    而针对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谁来判定”,就更不好回答了。作为独立音乐制作人,你可能又一次会想当然地回答:“当然是我自己来判定了。”但是请再思考一下吧。
    有句话叫:“谁的孩子谁疼”。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作品抱有侥幸心理和特别的爱意,这种情绪往往会让你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判断上的巨大偏差。所以也许我们可以说,你的那些作品,谁都有资格说话,恰恰就是你自己说了不算。因为你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作品的。
    这时也许你会说,如果我自己说了不算,那就让我和朋友们听,然后让他们判定,但你的朋友就更加不可靠了。朋友都必然倾向于赞赏你的作品,即使他们可能觉得你的作品非常难听,也不会直接说出来,如果不是无法忍受的难听,他们大概会说:“不错。”,如果非常难听,他们大概会说:“听上去有点怪啊。”但你很难从朋友那里听到真实的感受。所以朋友的判定结果也同样是危险的。
    以前组乐队的时候,我和乐队成员在电脑上录制了很多不成型的作品,我时常会在电脑前听这些作品,有时会越听越没有信心,但多数时候都会在多次聆听后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还是有音乐天赋的。直到有一天,一个爱说实话的朋友说:“你们乐队的作品真是太土了。”他这句实话让我痛苦了一个月。一个月后,我自己才终于认清他说的是对的。那些作品听上去的确是土的可以,所以我把所有的作品全都删除掉,我想人是不应该活在空想之中的。
    所以当你想要判定一首作品的最终结果时,你自己的感受和朋友的感受都是危险的。注意,我用的词是“危险”,而不是“错误”,请不要理解错了。你当然不能寄希望于结交一个总是说实话的朋友,如果交不到这样的朋友,难道你还不作音乐了?
    那到底由谁来判定作品最终的“好听不好听”呢?答案显然是唯一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觉得一首作品不好听,你怎么可能把它创作出来呢?但在你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之前,你要面对独立音乐制作人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训练自己的耳朵,让它们拥有更符合市场要求的判定能力。而在这方面,你能达到的最终成就也一样要看你的天赋。这世界上的音乐制作人多了去了,不是每一个都能用自己的耳朵100%判定一首作品是不是有市场前景。所谓成功的制作人的定义就是在10次判定中能成功5次,并用这5次成功赚到的钱去支撑另外5次失败。所以就算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唱片公司,也不能100%保证他们出品的每张唱片都可以成功。成功的唱片公司和不成功的唱片公司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赚钱的概率要大于赔钱的概率。
    让我们回头再来考虑我们的问题:B状态在哪?现在请再次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发现,B状态是很难找的。不仅仅因为我们的判定能力是无法100%有效的,更关键的是,混音在唱片的最终市场遭遇中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特别是在这个大家都会混音,而且人人都可以混得很好的时代,想要仅凭借出色的混音就让唱片获得成功是可笑的,好的混音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基本保证,没有出色的混音,你干脆就不要来参与竞争(虽然在国内这是一种强行被执行的不成熟市场规则)。这就使得混音要达到的B状态更加难以判定,在国内,由于市场运作不成熟,B状态的确定方式是很混乱的。多数情况下,由于根本没有合格的制作人把关,所以B状态是完全交给混音师判定的。但混音师的收入和你的唱片的市场遭遇没有任何关系,他怎么可能完全投入地去完成工作呢?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所有的唱片的混音都依照某种来自港台的固定模式来套而已。说简单些就是过一下这个流程,让唱片的最终结果听上去更洋气一点。
    国内的混音之所以这么无与伦比除了因为没有几个制作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混音在西方进化到今天这种重要的程度,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压迫的结果,如果你的唱片公司是市场中唯一的一家,你的唱片就算底噪比婴儿哭声还响,听众也得购买。但是西方的唱片业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所以才会使用混音这种只会对唱片的市场前景造成微弱影响的手段。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没有选择,必须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手段。
    混音对声音形成的或微小或重大的改变,并不会对唱片的市场命运产生什么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但由于所有的制作人都知道,这种影响是存在的,所以没有选择,必须提供尽可能完美(他自己以为)的B状态。不愿意这样做,想不到这样做的唱片公司全都倒闭了,现在存活着的,都对唱片的所有环节十分重视。所以当我们去学习西方的音乐工业流程时,西方的制作人当然会强调B状态的重要
    性,但可惜的是他说的是西方的极端市场环境。在国内由于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极端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B状态沦落为走走样子就难免了。
    在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刀郎的两张专辑。第一张成功后,小刀赚了不少钱,然后花了更多的制作费用去做第二张,第二张却消失在汪洋大水中。小刀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第一张专辑成功的原因,更不用提“怎样让一张唱片更成功了”。
    国内的唱片公司或可以说几乎是所有的产业,都是在市场里赌博。成功的全都是暴发户,就像买彩票中奖一样,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中奖。有的人买张彩票中了奖,就满心欢喜跑去又买一张彩票,希望和上次一样中奖。我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作法是有点问题的。
    我上一节说到监听音箱的时候说过,多数人根本不知道监听音箱是怎么回事,知道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听人说这个东西很重要,所以幻想花点钱买对监听来拯救自己的作品。但结果是由于多数人根本不懂监听音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大堆人扎堆买同一款。
    混音的B状态确定也是一样的,多数制作人或伪制作人(也就是不知道制作人是怎么回事的人),对于混音都很陌生,并没有能力确定B状态对于唱片的市场前景到底有多大影响,所以B状态的确定和购买监听音箱的奇怪现象很类似,都是在闭着眼睛走路,碰到一个苹果就能补充点维生素,碰到面包就能吃个饱饱,碰到悬崖就只能掉去摔死。而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音乐工业的存在模式。
    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独立音乐制作人,你必须培养自己的市场敏感能力。有时我在网上听到有人把自己的作品发出来给大家听,他觉得还挺满意,但我听来土得就像80年代的作品。如果这个人想要成长为成功的独立音乐制作人,他就只能为仍然活在80年代的人服务。而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多少愿意为音乐支付费用呢?这样的作品就算混音混得再好也一样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你必须让自己的音乐判定能力超前于时代,就好像周杰伦在火起来之前,如果你听到他的音乐,你有没有能力,够不够胆量认定这种音乐有美好的前景?
    你需要使用这样的判定标准去严格判定自己的作品。而这就不仅仅针对的是混音的B状态了。在做这种判定时,你需要超越混音这个狭隘的领域,用更开阔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作品的价值。
    四、总结 让我来总结一下前面的观点:
    1、混音是极端市场竞争压迫下产生的极端市场竞争手段。它和音乐创作本身几乎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在西方,现场演出到处都是,有些乐队可以演出几十年而没有进过录音棚。所以不涉及到唱片市场的竞争,混音这个工序是不会出场的。
    2、混音对唱片的最终市场命运所发挥的作用是微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都在使用混音技术,二是B状态和A状态的差异对于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分辨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存在的,任何一家唱片公司的优势都是由各种微小的优势加合后的结果。所以不要寄希望于良好的混音会彻底改变你的作品的命运。你的作品的最终命运的决定因素很多,混音只是其中之一。
    3、和使用监听音箱需要进行训练一样,你的音乐质量判定能力也需要训练。作为独立音乐制作人,你必须用市场的眼光代替自己本能的眼光。
    由于混音的上述这种特性,如果你抛弃掉市场因素而单纯考虑混音在音频处理方面的作用,你依然可以得到让自己更加满意的B状态,但你却永远不会掌握这项工作的灵魂。
    关于市场我就说到这里,实际上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不过这毕竟是一个关于混音实现方法的教程,所以从下一节开始,我们就正式开始学习混音技术。

王晓波 发表于 2014-12-7 12:40:01

第三篇:学习方法
    作者:WoodenGun
    文章出处:midifan月刊
    在第一章我已经说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能不能快速有效地学会一项技术,学习方法是最关键的因素。就像从初中开始大家都一起学习英语,但很快学习的结果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原因就是有的人运气不错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的人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学习混音是完全一样的道理,多数人觉得难以学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下面我要说的学习方法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学会混音,因为学习方法只是“路”,并非目的地。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按我说的方法去进行练习,如果你不进行这种练习,任何学习方法都是无效的。就好像你试图借由看别人弹钢琴而学会弹钢琴一样荒谬。
    一、学习资料
    学习混音你首先需要一些比较好的学习资源,目前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我们能找到的只有《Mixing And Mastering With Waves》,你可以在verycd上搜到这份资料。这是目前你唯一能找到的专业混音全解教程了。不过可惜的是,有这套教程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真正下手去用它练手的。
    更多的人可能是打开这套教程,希望通过看上一看就能学到点东西,走的还是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路子——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缺乏足够的练习量。
    想要学习混音,你一定要想办法弄到这份资料,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在目前还能弄到的时候尽快下手)
    这套教程是Waves公司出品,实际上应该是宣传自己产品用的,请了专业的混音师和音乐家专门制作了4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包括了最主要的几个流派:Pop、Alternative、Dance以及R&B。
    这正是这套教程最好的地方,因为混音对音乐流派非常敏感,不同的音乐流派需要完全不同的思路,因为针对的市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有4首不同的歌曲,可以帮助你避免僵化的学习结果。如果只有一首歌曲的话,很可能这首曲子里的Kick是怎么处理的,你大概在学习后一辈子都会对Kick做一模一样的处理了。
    所以如果你手头没有这套教程,赶快就去弄这套教程。另外这套教程原配有英文手册,对每一个效果器的使用都说得非常详细,MIDIFAN上已经有翻译好的中文版本可以参考。下载这些MIDIFAN月刊,把他们打印下来(你很快就会发现打印下来的必要性)。
    如果你已经在混音方面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水平不高,但也算比较有心得,对压缩效果器、EQ的工作原理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你可以按我下面的学习方法马上开始练习。因为我这套教程是想要对那些对混音完全没有任何概念的人也能提供帮助,所以你可以跳过这个教程的基本概念阶段,直接开始用Waves这套终极教程练手。
    如果你在混音方面没有任何概念,就请先把Waves的教程准备好,以后再使用。因为这套教程并不是针对初学者的,它针对的是那些使用硬件设备混音的人以及对混音有一定基础的人。所以我会在我的教程中提供一些简单的用于基础练习的音频资料,不过这些资料肯定不会有Waves教程里的那么专业,而且也不会很长,但我相信用于练手是完全足够的。这些资料会附在后面的章节里。
    二、学习方法
    你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效率更高的练习过程,在这里我以Waves的教程为例来说明怎么进行练习:
    准备工作:
    1、制作B文件
    你需要把每首曲子已经混音完成的状态(B状态)导出为一个单独的音频文件,实际上这套教程里已经有一个导出的B状态音频文件,不过你最好在自己的Cubase里重新再导出一次,以避免各种软件或操作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异常情况形成不良的影响,虽然可能会很小,但你现在要开始做的事情就是对细小差异的捕捉,所以还是你自己来完成这件事情吧。
    2、制作A文件
    这是最关键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多数手里有Waves教程的人拿着这份珍贵的资料却仍然无法促成水平提升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没有A状态文件。我甚至把我的教程起名为“从A点到B点”,就是要告诉你A状态的重要性。
    所谓A状态就是没有混音之前的状态。你的混音工作就是从这个A状态开始的,你的练习当然也要从这个状态开始,否则你根本不会了解所谓“混音”都做了哪些工作。
    制作A文件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Waves教程的工程文件中所有的效果器都删除(不是Bypass),把所有的推子都打平,所有的发送通道都删除,所有的Submix轨都删除,所有的Pan都置中。形成一个空白的原始工程,相当于是刚刚结束录音,混音刚刚要开始的状态。这个就是我们练习的起点——A点。我们就要从这个A点出发去B点。
    3、把B文件放入A文件中
    在做好A工程文件后,把第一步导出的B文件导入进来,可以放置在最上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快速地做AB对比试听。
    4、制作手册
    我前面已经说了,下载刊登有Mixing&Mastering with Waves这个教程的中文翻译版的MIDIFAN月刊,并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相信我,你一定需要这样做。(你现在是在向一个很少有人敢攀登的山峰发起挑战)
    但这还没有完成,因为这个手册里只有效果器的添加信息,但少了另一类极重要的信息——每个轨道的音量推子和Pan。所以在你装订的手册里加入这些信息,也就是打开教程中已经混好的工程文件,把里面的每个音量推子的数值都抄写到你打印的手册里。还有一类信息需要抄写——每个轨道发送到发送效果器通道的量。
    开始练习:
    你需要分成3个阶段练习,每个阶段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但是相信我,这些时间的消耗绝对是值得的。
    特别要注意,下面的3个阶段的练习都一样需要你从A状态开始练习,这是极端重要的。
    在下面的描述中,你自己完成的B状态会被简称为YB,而原始的B状态会被简称为OB。
    1、纯粹的模仿过程:这个阶段你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只要打开A文件(里面已经放置了B文件),然后照着打印好的手册里抄写的记录把每个轨道的音量推子推到位、添加所有的效果器、添加发送效果轨道、Submix轨道、设置每个轨道的发送通道的量。
    目标:YB=OB*
    *这个目标必须严格执行,也就是你必须确保在AB对比中,YB和OB没有任何差异。关于这种差异见下面的描述。
    这个阶段最终能达成的目的有两个:
    I、克服对混音工作流程的恐惧感。
    当你第一次打开没有任何效果器的A状态工程文件时,你肯定会因为感到无从下手而对这个A文件心生恐惧。所以这个阶段,你并不需要应用脑力,只要像玩游戏一样照着抄参数就行了。完成这个过程,哪怕只完成一次,也会让你对混音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当你以后面对自己的作品时,你就不再会有无从下手的恐惧感了。这个过程中参数调整的前后顺序其实有很多名堂在里面,但我相信在初步阶段,你本身依循的就是不正常的流程,所以在这个阶段你不必介意“应该先调整音量还是先添加效果器”这样的问题。正常的流程中也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音量推子是在不停改变的,不可能在一开始调整好后就再也不动了,效果器参数和其它参数也在不停地被调整。所以在这个阶段,你并不需要关心这种细节,你需要关心的仅仅是完成这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比你想象的更消耗时间,大概完成一遍需要2-3小时。
    II、对自己的耳朵进行初步练习,仅仅是初步练习,对耳朵的练习并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在练习过程中,不管你怎么仔细,我想多数人都有可能会忽略掉一些东西,所以YB和OB总有可能会不太一样。有时如果特别不仔细的话,有可能YB会和OB形成很明显的差异。所以你需要在添加了所有的效果器,调整了所有的推子之后,仔细对比YB和OB,如果你能听到一丁点差异,那么说明你的参数设置仍然有问题,必须重新对所有的参数进行检查,直到使用你的音箱和你的耳朵再也听不出任何差异为止。如果你的参数和手册上的完全一致,那么YB和OB必然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阶段,你根本不用考虑你的耳朵的分辨能力和音箱的优劣,当你完成这个阶段的时候,你的耳朵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训练。所以当你的耳朵无法分辨YB和OB的时候你的训练目的就已经达成了,虽然这时候他们可能仍然存在差异,但那些你听不出来的差异对你来说暂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只要你自己的耳朵还能听到YB和OB的差异,你就必须继续检查参数。虽然在参数都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你听到的差异其实都是幻觉而不是真实差异,但不要理会这些,继续检查,继续对比试听,直到你能确认YB和OB听上去没有任何差异为止。
    这时候我必须强调的是,人的耳朵或说人的所有感官能力都是不稳定的,会受到情绪或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刚才提到的“幻觉”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观”性。当参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上讲当然YB和OB的声音会是完全一致的,但有时由于我们倾向于“听出点区别”来,所以我们就有可能产生幻觉,感觉YB和OB的声音是不一致的。所以你需要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把所有会影响你工作状态的因素都排除掉,比如你需要把你的女朋友锁在屋子外面。在完全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去集中精神训练效果会好很多。
    混音师们常会说一句话:“相信你的耳朵”。但这句是有前提的,就是你的耳朵,甚至包括你的整个人的状态必须是值得相信的。如果你倾向于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我的耳朵更NB”,那你的耳朵肯定是不值得相信的(你的整个人可能都不值得相信)。实际上在相信耳朵这件事上要做到客观是非常难的,没有充足的训练,你最好还是别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理解“相信你的耳朵”这句话的时候,大概需要理解成:不要让其它各种因素影响你的耳朵。这时候你的耳朵就接近被相信了。
    最终,当你完成这个阶段,哪怕只做了一遍,你都会发现你对混音的感觉变得更饱满了,信心也会增加不少。所以继续练习,完成所有Waves教程中的4首歌曲。然后开始下一个阶段的练习。
    2、背诵+模仿
    这个阶段需要在你完成4首Waves教程中的歌曲的第一阶段练习后再开始。
    过程:把你打印的手册暂时扔到一边。打开A文件,凭借自己的记忆来调整音量推子和添加效果器。但和第一阶段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这个阶段,你需要运用你的大脑了。你需要慢慢对比YB(虽然肯定很糟糕)和OB,然后一步一步完成音量调整和效果器的添加。最后你会发现你的YB和OB肯定存在巨大的差异。现在拿出手册检查你的参数和原始的数据,一边做YB和OB的对比试听,一边按手册中的参数重新进行设置。
    目标:YB=OB*
    *一样,YB必须和OB完全一致,和第一阶段一样,你必须保证YB和OB再也听不出区别,这个阶段的训练才算完成。
    这个阶段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训练耳朵的分辨能力。
    这个阶段消耗的时间会更多,你大概需要专门腾出时间来做,一首歌曲的练习时间有可能会长达7-8小时。这个时间其实比较接近专业混音师混一首同样规模歌曲的时间了。
    由于这个阶段的YB和OB差异会比较大,所以你有更多的余地去训练自己的耳朵。这里要特别强调,因为总通道上会有L2这样的压限效果器,所以在做YB和OB的对比试听的时候,你需要反复关闭L2,所以其实你可以在导出OB的时候,关闭掉原始工程中的L2效果器,这样,在做对比试听时你可以更快速地切换。
    这种快速切换是极重要的,所以大概你在这个阶段肯定是需要导出一个专门的没有L2效果器的OB文件的。慢速切换,比如切换过程会消耗4秒钟,可能都会使得各种主观因素趁虚而入,让你无法确定你听到的所谓差异是幻觉还是真实的差异。所以记住,你需要快速切换。
    另外在这个阶段,对比试听时,你必须大量使用盲听。也就是闭着眼睛做对比试听。所以你需要在Cubase里设置专门的快捷键来完成YB和OB的快速切换。一个方法是,把放置OB的轨道Mute掉,然后选中这个轨道,使用Solo的快捷键(默认是S),这样当你按下Solo的快捷键时,这个轨道Solo,听到OB,再按一次,结束Solo状态,这个轨道会回到Mute状态,这样听到YB。然后记住先闭着眼睛猛按几次,这样,你就完全不知道你正在听的是YB还是OB了。盲听可以很好地阻断各种主观因素对你的耳朵的影响,所以你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你的耳朵将很难摆脱幻觉的影响。
    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最大的不同是,你必须一边调整各种参数一边仔细体会这些参数的改变对整个声音产生的细微的影响,相信我,多数参数的变化你一开始都根本听不出对整个声音形成了什么影响。所以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反复关闭某个或某几个效果器然后做对比试听。有时你可能会感觉很沮丧,因为有些效果器加不加你根本听不出区别来。这种时候不能着急,因为你正在使用的Waves教程是专业混音师的工作结果,如果让你一下子都听出来搞明白了,这些人还怎么混饭吃?所以你听不出来当然很正常,这正是训练的目标。你正在做的就是慢慢训练让自己最终能分辨这种区别,但很显然的是,你如果并不是打算成长为一个专业的混音师,那么你并不需要强迫自己最终实现能够分辨所有的这些细微差异(实际上我相信多数专业混音师也都做不到)。所以你需要按自己的最终目的以及实际能投入的时间来决定要训练到什么程度。如果你的目的是成长为独立音乐制作人,那么个别效果器添加与否所造成的声音差异你完全可以不考虑(如果你训练了一个星期还是无法分辨的话),以后为自己的作品做混音的时候慢慢再训练吧。或者你的目的只是想为自己的作品添加一点商业化的味道,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深究混音,那么你也许根本不需要做这个阶段的训练,完成第一阶段可能就足够了。(这种情况也许我的教程中提供的练习资料可能更加合适一些)
    但如果你愿意在混音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让自己的作品不仅能添加更多的商业味道,而且甚至你想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就多多训练吧。而且你需要继续完成下面的第三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先靠记忆去设置参数,然后慢慢对照手册对错误的参数进行修改,边修改边对比试听(你肯定记不住所有的参数,因为太多了),体会这些参数的细微变化对声音形成的影响。你的耳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被不停地训练。这个阶段如果你能完成4首歌曲的练习,我相信你的混音水平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你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做一些实践操作了,找一首过去混得不是很满意的作品重新导出所有的轨道,得到一个全新的A状态,然后开始重新混音。你甚至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段得到不同的版本,这有时是很重要的,因为混音这个工作中并不存在所谓“正确”的混音这么个概念。你可以在多个不同的版本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做为最终版本。
    3、翻制OB
    这个过程需要你做完第2阶段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因为你需要花点时间把原先记住的参数都忘掉。另外这个过程仅在你想要让自己的混音水平达到比较专业的层次,或者你打算靠混音混饭吃的情况下才需要去做。
    过程:所谓翻制,通常大家叫“扒”,扒带的“扒”。这个阶段就是纯粹依靠自己的耳朵去听出OB里使用的效果器和音量推子的位置,然后在A文件里调整各种参数,不再参考手册,你最好把手册烧掉或送人,避免自己去偷看。
    目标:YB≈(约等于)OB*
    *没有人能完成100%一致的翻制,所以这个阶段能完成80%的一致就很不错了。
    翻制过程会比第二阶段的背诵更消耗时间。虽然你在做完前面的练习后已经记住了很多参数的具体数值,但是过一段时间,所有参数的具体数值都会变模糊(如果你的记忆力非常好,可能你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更糟糕的是,很多参数你可能会记错。但不管什么情况,你都需要尽量忘记这些原始的参数,而按自己耳朵听到的结果去进行翻制。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绝对不可以再去参考手册,当你的YB和OB听上去不一致,你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耳朵来判断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尝试去修正这种差异。所以这个阶段对耳朵的挑战是很残酷的,最终你可能会对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修正感到绝望,而尝试在模糊的记忆里搜寻残留的参数数值,但除了那些记忆力超常的人之外,多数人都只会把YB越弄越糟糕。你可能发现,不管你怎么尝试,你的Kick听上去就是没有OB里那么有冲击力,这正是这个阶段的目的。当你处理一首全新的作品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手册可以参考的,你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理想的B状态。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更重大的一个不同是——没有理想的OB可以参考,你必须在脑海里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才可以,否则你的所有的操作都是盲目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张专辑里的10首歌曲可能会被混出10种不同的味道,对于混音师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这个阶段还有一个可能的目的,就是尝试着在脑海中建立“理想B状态”。这意味着,虽然你的YB可能和OB听上去并不一致,但这个YB正是你需要的B状态,或者说,我们可以认为OB和YB都是专业的最终结果。实际上让制作Waves教程的混音师自己再次对这4首作品进行混音,结果也不可能和现在的一样。有时一个最终混音结果和音乐作品一样,可能是“偶得”的,和运气很有关系。所以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的话,你可以尝试把一首作品做多次混音尝试(你很需要勇气,特别是在你混出一个感觉不错的版本之后,想打翻再来是极困难的),你会发现每次的结果肯定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阶段只要能完成一首歌曲的练习,而且如果能做到和OB哪怕80%一致都说明你的混音水平已经到达比较专业的水平了,也许已经可以去专业混音工作室当副手了,甚至可以到二线混音室去当正手了。
    如果你花了足够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这个阶段甚至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特别要说明的:
    1、一定要制作A文件。多数人都是打开Waves教程的工程文件在里面东碰碰西碰碰。这样的时间消耗没有任何意义。制作一个A文件,你只要尝试一次第一阶段,仅一次,你都会马上对混音工作产生全新的感受。所以A文件是这个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东西。
    2、永远不要试图逃避足够的练习。如果你不愿意花足够的时间,而只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个教程就能学会混音,那你不会有任何收获。教程仅仅是“路”,而不是你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看完这个教程后马上开始制作A文件,开始练习。由于练习过程最好是连续的,所以你需要专门腾出时间来做练习,第一阶段的练习需要连续的2-3小时,而第二阶段需要连续的4-5小时,第三阶段则需要连续的7-8小时。看上去似乎会可怕,但当你能够完成这种练习,你会吃惊地发现你的混音水平的提升非常明显。
    所以这些时间投入是值得的。
    3、如果你对混音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你现在暂时无法完成上面的训练,你需要使用我的教程中提供的更加简单的练习资料来进行练习。不过练习的方法是相似的,比如后面我会提供针对压缩效果器的专门练习,一开始也许只有5轨(轨道再少压缩就几乎没什么用了),练习的方法和上面描述的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分成3个阶段去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练习曲很简单,参数很容易就能记住,仅仅使用第2阶段的方法就可以。但练习的目标是不变的,也就是你需要改变必要的参数让A状态变成最后的B状态,而且是完全一致的B状态。
    4、这个教程中将使用Cubase5作为混音平台。
    5、这个教程中将主要使用Waves公司的效果器来完成几乎所有的工作,当然我也会介绍其它一些优秀的效果器。
    6、由于这个教程想要针对更多的人有效,所以如果有些内容对你来说太简单的话,你可以跳过,比如“什么是发送式效果器”之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WoodenGun的混音教程—从A点到B点【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