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
戲曲劇種。又稱中路梆子,流行於山西中部和北部,內蒙古地區大部
及察哈爾張家口,陝西榆林等地區。源於山陝梆子,融合晉中一帶秧
歌等曲調演變而成形成於清中葉,二十世紀初為鼎盛時期、二十年代
有了第一批女演貝,表演藝術出現新的面貌。其中,丁果屯(鬚生)
在革新腔和演唱技惡方面,對後來晉劇藝術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晉劇音樂淳樸、親切、委婉、流暢。唱腔以梆子腔(亂彈)為主,其
次是各種"腔兒"(花腔),及少數崑腔、小曲。花腔共有四十餘種,
多係有腔無字。基本板式有"四股眼"(一板三眼的抒情慢板)、"夾
板)一板一眼,中速)、"二性"(速度、節奏和腔調的伸縮性很大,
適應性強)、"流水"(急促的快板)、"介板"(較自由的散板)、"
滾白"(似說似唱,散板)、"導板"(只有一個上句,為大段唱腔的
引句或由快轉慢的過渡句)等七種。均以眼起板落為"紅",反之為"
黑"。繕構嚴謹,腔調和節奏形式的變弋靈活多樣。一般用真聲演唱
,男演員在高音區偶用假聲、唯花腔唱法不同,雖也可用真聲,更多
則"二音"(尖銳的高八度假聲)。晉劇音樂為七聲徵調式, sol 、
do 、 re 。 sol 為其曲調骨幹音,四、五度跳住與連續級進下行相
結合的曲調進行為其明顯特點。如<<檢柴>>中四股眼(見譜例一)和
<<贈劍>>中夾板(見譜例二)、傳統樂隊文場為絲竹樂"四大件":*
呼胡(主奏樂器定弦為 la 、mi )
P375
*二股弦(定弦為 la 、mi 比主奏樂哭高八度)、小三弦(弦桿拴有
腰馬,定弦 sol do mi 或 sol la mi )、四股弦(即 *四弦,四根
弦定兩音 re sol),音板均為桐木,發音清脆明亮,風格獨特。嗩
吶主要用於曲牌,偶用竹笛。器樂曲牌極為豐富,嗩吶曲牌二百餘首
,弦樂曲牌三百餘首,"苦相思"(一種用在等定情況下的曲牌)六十
餘首。武場有板鼓、馬鑼(音高為 sol )、鐃、鈸、手鑼、鉸子、
梆子、戰鼓等。劇目三百個以上,代表性劇目有<<打金枝>>、<<蝴蝶
杯>>、<<算糧>>、<<殺宮>>等。著名演員有蓋天紅(鬚生)、毛毛旦
(青衣、小旦)、三兒生(小生)、喬國瑞(獅子黑、花臉)、丁果
仙鬚生)、生桂英(青衣)等。
北路梆子
戲曲劇種。流行於山西忻縣、雁北地區及內蒙古地區的包頭、呼和浩
特和察哈爾張家口等地區。早期與蒲劇(真路梆子)實為同一劇種,
二十世紀初極為盛行。後融合晉北一帶的語言等特點及秧歌等地方立
調而逐漸形成"疚路"。三十年代後逐漸衰落。唱腔以梆子腔(亂彈)
為主體,間用崑腔及吹腔。基本板式有:慢板(一板三眼)、夾板(
一板一眼)、二性性、三性(流水)、介板(散板)、滾白、導板等
七種。唱腔高亢、激越、熱性、強。音程跳躍幅度大,行臏較長,演
唱多用襯字"咳咳"、"哪一嘐哈唉"等。女聲用真聲,男聲真假聲並用
。樂隊除打擊樂外,傳統的四大件為:板胡(定弦為 LA MI)、二弦
(定弦為 RE SOL )、三弦(有腰碼,定弦為 DO SOL DO )、四弦
(四條弦定兩個音 RE SOL )。調高為 DO = bB 調式為七聲徵調式
。代表性劇目有<<金水橋<<、<<王寶釧>>>等。著名演員有侯俊山(
藝名十三旦)、趙玉亨】老生)、賈桂林(青衣)、董福(花臉)等
。
上黨落子
戲曲劇種。因流行於古化的上黨郡(山西東南部)而得名。俗稱大落
子。癹源於山西黎城,又稱黎城落子。形成於十又世紀四十年代。民
間藝人字鎖柱以河南武安落子為基礎,結合本地語言特點,吸收本地
民歌、曲藝立日調,借鑒上黨梆子和蒲劇的某些板式、曲牌,創造了
"尺字調:,即落子腔。最初只有民間業餘會、社的季節性活動,1861
年開始出現職業班社。音樂屬板腔體,為七聲宮調式。上句落音 RE
LA 或 MI 下句落於 DO 。調高為 C 調或 D 調。男女同腔同調,唯
花臉唱腔用下屬調。板式有霸王鞭、清流水、流水板垛板、散板、哭
板等。唱腔激昂、奔放、質樸。傳統伴奏樂哭有三大件:頭頭把(胡
胡)為主奏樂器,定弦為 SOL DO ;二把,定弦與頭把同,後改用二
胡,定弦為 DO SOL ;老胡胡(即低音板胡)定弦為 SOL DO ,比頭
把低兩個八度,只奏旋律的主幹音。劇目有一百五十個天右。代表性
劇目有<<高平關>>、<<茶瓶計>>等。著名演員李鎖柱、王三和、楊福
錄、郝聘芝等 。
p377
用。唱腔為六聲徵調式(見譜例二)。起板、過門則為宮調式。傳統
的伴奏樂器風格獨特,三大件為鋸琴(音色近似京胡稱磺把,為主奏
樂器,定弦為 LA MI )、二把(為鋸琴的反調,四度定弦 MI LA 用
於加花裝飾)、胡胡(奏基本曲調,四度定弦為 SOL DO )。傳統劇
目七百餘齣,現存四百餘齣,以歌頌歷史英雄人物如楊家將、岳家軍
等劇目為多。<<三關排宴>>為影響較大的代表性劇目,已拍成電影。
著名演員有趙清海(鬚生)、段二淼(小生)、郭金順(鬚生)、吳
婉芝(小旦、青衣)等。
晉北道情
戲曲劇種、說唱音樂。發源於山西神池,也稱神池道情。流行於晉西
北、雁北各縣,及內蒙古和陝北部分地區。原為以漁鼓和簡板伴奏的
說唱形式,稱為"坐腔道情"。以後加進四胡、枚笛、胡胡(中音板胡
)、三弦等伴奏器,形成說唱道情。再後演變為地方戲曲,但說唱道
情仍有流傳。晉北道情音樂,曲調豐富多,屬曲牌體,又有板腔體音
樂成分。主要有三類。一、七字高和十字調。七字調分為平七字、苦
七字、緊七字等。<<十字調>>分為平十字、苦十字、垛十字、緊十字
、帶尾十字、搶十字、解疙答十字,均為上下句結構。是常用基本腔
調。二、曲牌類。如(西江月)、(浪淘沙)、(耍孩兒)、(步步
嬌)、(劈破玉)等。大都是長短句結合的曲調。昃晉北道情音樂中
重要組成部分。三、當地流傳的歷代民歌和小調。如一支梅、盼水、
高調、高調梅花、燈草歌、大麻花、緊紅袍、疊斷橋、跌落金錢、若
相思等。曲調華麗多樣。此外還從北路梆子移植了"滾白"、"流水"、
"介板"等唱腔,及來自北路梆子、中路梆子和民間樂曲的八十餘首絲
弦曲牌、嗩吶曲牌。如(進蘭房)、(十樣景)、(柳青娘)、(八
板)、(水龍吟)、(朝天子)、(出隊子)。(大救駕)、(哭皇
天)等。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大件:正調弦(第一板胡,主奏樂器,定
弦為 sol 、re ),反調弦(第二板胡,定弦為 do 、sol ),背調
弦(四胡,定弦為 re 、 la )。傳統書目和劇目有<<李翠蓮>>、<<
韓湘子出家>>、<<王小二趕腳>>、<<楞小子打瓦罐>>、<<燒窯>>等。
樂種及奏形式
●冀中管樂﹕民間器樂樂種。又名冀中吹歌,流傳於河北保定地區
昏定縣、徐水、安國、博野以衡水地區的安平等地。據民間藝人傳
授技藝的代數推斷,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農民組織的業餘音
樂團體,平日自娛或春節期間“串村〞及婚、喪、喜、慶場合演奏
。曲調來源於民歌、南北曲曲牌、地方戲曲曲牌、唱腔(河北梆子
、評劇、老調、哈哈腔、崑曲、平劇、山西梆子)和民間器樂曲牌
等。分“南樂會〞、“北樂會〞(亦稱“音樂會〞)、“吵子會〞
等多種。“南樂會〞所用樂器及其編制有管子(五至六人,主奏一
人)、笙(四至六人)、梆笛、海椎(無音孔的銅喇叭口吹奏樂器
)、海笛、龍頭胡(兩弦,左右各置一軫的拉弦樂器)、京二胡、
秦琴、鼓、小鎈、雲鑼、鐺鐺、大鈸、大鐃、手鑼。“北樂會〞所
用樂器有管子、笙、曲笛、大鼓、小鈸、雲鑼、鐺檔。“吵子會〞
所用樂器有海笛、大鼓、板鼓、大鈸、大鐃。
南樂會所用的管子調名和指法如下表﹕
調名﹕
反調(又名大凡調)
低調(又名二字調)
靠凡調
正調(或正宮調)
低上字調
上字調
筒音、指法 ﹕
do
si 第一孔do
la 第二孔do
sol第三孔do
fa 第四孔do
mi 第五孔do
A管子﹕
do = E
do = F
do = G
do = A
do = B
do = D
D管子﹕
do = A
do = B
do = B OR C
do = D
do = E
do = G
其中以正調、上字調的樂曲為最多,靠凡調、反調次之,其它調使
使用較少。“北樂會〞歷史悠久,風格古栱、端莊,速度緩慢。“
南樂會〞流傳年代較晚,風格活潑爽朗,速度較快。近幾十年“南
樂會〞盛行,成為冀中管樂的代表。“吵子會〞盛行,成為冀中管
樂的代表。“吵子會〞風格熱烈粗獷,多在行進、“串村〞時演奏
。代表曲目有<<朝天子>>、<<小二番>>、<<小開門>>、<<萬佃歡>.
、<<豆葉黃>>、<<脫布衫>>、<<小磨坊>>、<<茉莉花>>、<<放驢>>
等。
●太平鼓﹕(1)宋代出現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宋吳曾<<能改齌漫錄
>>﹕“崇寧大觀以來,內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斷〞。……其
後民間鼓板之戲,第改名′太平鼓′。〞由笛、鼓、拍板三種樂器
組合而成,是*鼓板的又一稱謂。(2)打擊樂器。於鐵圈上蒙驢、馬
、羊皮而成,形如團扇,皮上繪有花紋圖案。下置一柄,綴以鐵環
或小銅鎈,用藤條敲擊鼓面,並震動鐵環作響。鼓柄端和藤條均縛
有紅纓穗。(3)漢放、滿族民間歌舞。流行於全淢各地。東北三省稱
單鼓,河北稱扇鼓,陝西稱羊皮鼓;甘肅稱檳鼓甩辮子,安徽稱端
鼓或喜鼓子等等。舊社會原用於祭祀、跳神等宗教活動,後來發展
為群眾性的吳樂活動。舞者本手持鼓,右手拿鼓腰,或打鼓心,或
敲鼓邊,邊敲邊舞。舞蹈動作多採自霸王鞭、七節棍等。鼓點變化
豐富,舞蹈粗獷,技巧複雜。表演者二人至數人不等。如河北扇鼓
,一般由淦人以上組成,二人打鼓,一人擊鈸,由其中一人領唱,
兩人幫唱(多為一問一答)。音樂活躍熱烈,各地不同。如東北三
省的單鼓音樂,吸收了當地民歌<<放風箏>>和蹦蹦戲中的<<哈蟆韻
>>、<<游陰調>>,民間說唱音樂中的<<辭灶調>>等。
●琴調﹕琴曲所使用的調名。這些調名表示一定的定弦法、調式或
音樂風格。許多琴譜都在曲目前標明該曲所使用的琴調。甚至按不
同琴調分類,並在同類曲譜前附有該調的調意。然而由於流派或時
代的不同,對琴調的理解,經常出現歧異和混亂。在實際運用中致
存在如下幾種情況﹕(1)表明*正調定弦中不同調式的,如<<神奇秘
譜>>中卷各曲,分為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2)表明定弦
的,如*<<廣陵散>>所用的“慢商調〞即慢(降低)第二弦(商弦)
﹕“慢宮調〞是慢一、三、六弦;“清羽調〞是緊(升高﹁五弦;
“清商調〞是緊二、五、七弦。(3)表明宮音所在弦序,而弦序又以
律呂標名。如“仲呂調〞即以仲呂弦(第三弦)為宮音的正調;“
黃鐘調〞是以黃鐘弦(第一弦)為宮音的緊五慢一調。又因黃鐘弦
降低了兩律,故又稱“無射均〞。(4)表明音樂風格或音調來源的,
如“胡笳調〞源於北方民族吹奏胡笳的音調;“淒涼調〞用以標誌
淒涼傷感的曲調。又因用的是商調式,手在*<<離騷>>、*<<楚歌>>
等曲目中表現屈原、項羽這些人楚人的樂曲,亦稱“楚商調〞。(5)
宮商或律呂的起點不同,再加以訛傳而形成的,如緊五弦的“清羽
調〞又稱“金羽調〞,或“蕤賓調〞之類。
現存各調的弦位關係如表。
●正調﹕(1)琴的常規定弦。其弦序關係是﹕CDFGAcd。(2)見*智化
寺京音樂四調、*民間工尺七調。
●外調﹕一般指*正調之外的其它定弦所形成的*琴調。
●側調﹕(1)*琴調名稱,又稱側弄。一種說法是借*正調彈奏其它調
的作品,如<<蕉庵琴譜>>中的<<龍翔操>>,以一弦為宮,避開散音
三弦的*清角,稱“黃鐘均側弄〞。另一種說法見於姜夔<<白石道人
歌曲>>中*<<古怨>>的說明﹕“加變宮、變徵為散聲者曰側弄〞,稱
該曲為“側商調〞,其定弦見*琴調附表。(2)屬“楚聲〞範疇的調
式之一。見*楚調(2)義。
●側弄﹕即*側調。
●打譜﹕彈琴術語。指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由於琴譜並不直
接記錄樂音,只是記明弦位和指法,其節奏又有較大的伸縮餘地。
因此,打譜丈必須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巧,揣摩曲情,進
行再創造,力求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現存的古譜絕大部分已經絕
響,必須經過打譜恢復
調名﹕
正調
慢宮
慢商
清商
蕤賓
黃鐘
淒涼
碧玉
無媒
間弦
離憂
玉女
側商
定弦﹕
慢一三六
慢二
緊二五七
緊五
緊五慢一
緊二五
緊二慢一四六
慢三六
緊五慢三
緊五慢一二
慢一三
慢三四六
一﹕
C
B1
C
C
B1
C
B1
C
C
B1
B1
C
二﹕
D
D
C
E
D
D
E
D
D
D
C
D
D
三﹕
F
E
F
F
F
F
F
F
E
E
F
E
E
四﹕
G
G
G
G
G
G
G
#F
G
G
G
G
#F
五﹕
A
A
A
B
B
B
B
A
A
B
B
A
A
六﹕
C
B
C
C
C
C
C
B
B
C
C
C
B
七﹕
d
d
d
e
d
d
d
d
d
d
d
d
d
別名﹕
仲呂
泉鳴、夷則
姑洗、夾鐘
姑洗、夾鐘
金羽、清羽
無射、復古
楚商
慢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