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6 21:02:43
|
只看该作者
<
板凳 rofy530说:回沙发rofy530 獨立的旗幟SST公司
曉 峰/編譯
你知道下面的一串名字意味著什麼嗎?Black Flag、Soundgarden、 Sonic Youth、Meat Puppets、Descendents、Minutemen、Dinosaur Jr、Bad Brains、fIREHOSE、Buffalo Tom、Husker Du、Screaming Trees。對,他們都是在美國非主流音樂領域裡最炙手可熱或是最值得懷念的樂隊,那麼除此之外,他們還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都曾來自一個地方:SST唱片公司。正如荷蘭的阿賈克斯足球俱樂部培養出了諸如克魯伊夫、內斯肯斯、巴斯騰、裡傑卡爾德、克魯伊維特、卡努和博格坎普這樣的世界級球星一樣,從SST這家在美國名不見經傳的小獨立公司裡,走出了橫跨美國80年代和90年代的最生猛的搖滾樂隊。現在,與SST依然默默無聞不同的是,經過SST洗禮的這些樂隊已是各大公司的寵兒了。
那麼,SST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呢?故事要從1977年說起,這一年,一個叫 Greg Ginn的年輕人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他組建了一支叫做Black Flag的樂隊,並很快地錄製了一張專輯,但當他們把這個專輯的樣帶送往各家唱片公司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相同的結果:閉門羹。一怒之下,Black Flag自己湊錢,在1978年成立了SST公司,出版了他們的第一張EP專輯Nervous Breakdown。
可能連 Greg Ginn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賭氣,竟翻開了美國搖滾樂的新篇章──Hardcore時代的到來──並對後來20內的美國搖滾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Hardcore,簡單地說,是美國朋克的另一種說法,是美國對英國朋克的直接反應。當Ramones把朋克音樂帶到英國的時候,英國出現了朋克浪潮,當這股浪潮波及到了美國的西海岸時,便在 Black Flag, Dead Kennedys, Flipper和Circle Jerks身上生根開花。和英國朋克不一樣的是,Hardcore的速度更快,音樂更髒,音響更大而且混濁。因此,Black Flag也有了美國的「性手槍」之美譽。
任何一家獨立公司都有類似的經歷,他們白手起家,財政緊張,出版的唱片沒有銷量。在地下與半地下的狀態中度過艱難的歲月,一旦他們在商業上取得一點成績,還沒有來得及慶功,殺身之禍便降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垂涎欲滴的大唱片公司要麼挖走你的台柱,要麼被控股。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這些小公司元氣大傷,不得不招安於大公司旗下,或是關門倒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像Motown、Island這樣的規模較大的獨立公司都在劫難逃。
但SST的字典裡沒有「妥協」二字,或許當年Greg Ginn在投靠無門時受到了打擊和羞辱,使他更堅定地堅持不妥協的獨立意識,知道有一句搖滾音樂史上最偉大最響亮的反主流口號「Don*t Suck Corporate Cock」(不合作)嗎?它就出自SST;你經常在唱片的封面上看到提醒唱片銷售者和未成年人的「Parental Advisory, Explicit Lyrics」警告語嗎?SST把它改成了「Fuck Parental Advisory」。80年代,當大唱片公司紛紛抱住巨星的搖錢樹的腿拚命地搖晃時,在Black Flag這面獨立大旗的引導下,SST已經悄悄的把Hardcore音樂發展的了極至,並醞釀著一場風暴的到來。
現在人們都知道,是Sub-Pop出版了Nirvana才在全球引發了Grunge和另類音樂的潮流,其實SST出版Grunge音樂的時間要比Sub-Pop早的多。在1987年的時候,SST就已經為Screaming Trees出版了第一張Grunge風格的Even If And Especially When。隨後,他們又為Soundgarden、Skin Yard等西雅圖樂隊出版了專輯。事實證明了SST的眼光是正確的,誰還願意為只賣掉了200張專輯的Skin Yard出版下一張專輯呢?只有SST。正是因為SST的堅決不妥協的態度,才使這家不起眼兒的獨立公司逐步壯大起來並成為80年代美國地下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SST作為一個品牌保持了它的純潔,但無法避免的是那些走紅的樂隊要麼解散,要麼遠走高飛,在SST公司80年代重要的名字中,解散的有:Black Flag(1986)、Husker Du(1987)、Descendents(1987)fIREHOSE(1995),轉簽大公司的有:Sonic Youth(1988年簽約DGC)、Dinosaur Jr(1988年簽約英國的Blast First)、Soundgarden(1989簽約A&M)、Meat Puppets(1991年簽約London)、Screaming Trees(1991年簽約Epic)Buffalo Tom(1992年簽約RCA)、Bad Brains(1993年簽約Epic)……SST就像美國唱片業的西點軍校,為大公司「輸送」了一支又一支出色的樂隊。但SST並未因為走了台柱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們的規模卻日益壯大,20年來,與SST公司簽約的藝人團體達180多個,而且,他們還設立了兩個子公司,New Allience和Cruz。現在,他們每年以50萬張的銷量遞增,這對一家獨立公司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是相當可觀了。進入90年代,非主流音樂的走紅,獨立公司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但SST巋然不動,他們這時的口號也更加堅決:「Corporate Rock Still Suck」。
SST是Hardcore的大本營,風格基本上都是融合了朋克和重金屬音樂,並展示了五花八門的吉他音響效果,聽SST的音樂,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他們在80年代就演奏完了20世紀的非主流搖滾樂。這裡有第一隻黑人朋克樂隊Bad Brains,他們火爆的演奏技巧使他們贏得了Speedcore的美譽;Black Flag高分貝的音響把朋克樂和鞭笞金屬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fIREHOSE抓住了流行曲、民歌和爵士的特徵,並為音樂賦予了岩漿噴發般的力量;Husker Du那獨一無二的悶爆式的吉他演奏是Bob Mould的音樂的標籤;Sonic Youth的Lo-Fi與實驗的音樂氣質;Soundgarden音樂中散發出的晦暗、低調的氣息……還有哪一家公司能向我們展示如此豐富多彩的原汁原味的音樂呢?
除了上述這些在非主流樂壇比較響亮的名字之外,90年代SST的主角是:Opal、Volcano Suns、Blast、Sister Double Happiness、Divine Horsemen、Saintvitus、Run Westy Run、Das Damen、Saccharine Trust等,這些讓人們感到陌生的名字也大都已經解散和投靠了其他公司。就目前而言,真正支撐SST的是:原Black Flag貝司手Chuck Dukowski組建的SWA,原Husker Du鼓手/主唱Grant Hart,原Sonic Youth成員Lee Ranaldo以及Gone、The Last和Sylvia Juncosa等,這些人差不多都是SST的元老。
隨著不斷地發展,SST的音樂類型也趨於多樣化,現在已不都是當初清一色吵鬧的Hardcore,在SST旗下,還集結著一批相當出色的先鋒音樂家,如Elliotsharp、Zoogz Rift、 Roger Miller、 Fred Frith、Henry Kaiser、Negativland等;還有現代爵士樂與布魯斯風格的Tar Babies、Always August、Universal Congress Of、Bazooka、Cruel Frederick;原Violent Femmes貝司手Brain Richie的世界音樂;新民歌風格的Roger Manning、Kirk Kelly;Bad Brains主唱HR的雷吉音樂;Pell Mell的新世紀朋克等。
儘管有許許多多在SST旗下成名的樂隊接連離去,讓人不免有些遺憾,但人去樓不空,這些團體給SST留下了一筆豐富而又經典的財富,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SST的經典之作。
首先我們來看看SST的創始人Black Flag,Black Flag在他們存在的八年中,共出版了十多張專輯,除個別的兩三張專輯比較一般化之外,其餘的皆相當出色。在這些專輯當中,最出類拔萃當然要數Damaged (1981)了。這是有史以來在45分鐘之內最狂野、粗暴、誠實並充滿激情的音樂,其中的「Six Pack」和「TV Party」是最受爭議和最為Hardcore歌迷津津樂道的兩首歌。美國《音樂大全指南》對這張專輯的評價是:「這可能是80年代早期加州音樂沼澤地上浮現出的一張最棒的Hardcore朋克專輯,雖然有很多樂隊嘗試過這種音樂,但沒有哪一支能比的上他們的。」
來自波士頓的Buffalo Tom在SST只出版了一張專輯,即1989年的同名專輯,這是一張充滿活力令人眼花繚亂、剛柔相濟的專輯,在以噪音為主的SST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張了。
洛杉磯的Descendents的出現,把「性手槍」在美國所傳播的朋克對政治的憤怒轉變成了對青春期的焦慮,他們在1987的專輯Two Things At Once實際上是把他們的第一張EP短專輯Bonus Fat 和專輯Milo Goes To College合二為一,Bonus Fat被認為是自Modern Lover的首張專輯以來最簡潔生動地反映青春期挫敗感心理的專輯。這個合集就像是勾勒出了「非主流」美國搖滾起始的地圖,讓人聆聽的時候欲罷不能。
Bad Brains在離開SST之前,為SST留下了一張I Against I (1986)這是這支樂隊在人員變動之前錄製的最好的一張專輯,音樂的速度在這個專輯中有所減慢,但他仍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專輯之一。
來自明尼蘇達的Husker Du,其在Hardcore音樂界的影響力絕不亞於Black Flag,而且他們也是筆者最喜愛的樂隊之一。Husker Du雖然在SST只出版了三張專輯和一張EP短專輯,但每一張都份量實足。在美國,許多樂評多比較推崇他們簽約華納之後出版的兩張專輯而忽視了他們在SST出版的Zen Arcade(1984)和 New Day Rising(1985)。Husker Du在Zen Arcade大膽地打破了許多音樂上的規則,這是一張並不能一下就能讓人清楚和理解的概念專輯, Bob Mould和 Grant Hart放棄了Hardcore固有的「快、狠、硬、噪」的規則,而是在嘗試一些流行的、卡帶實驗、原聲歌曲、鋼琴和迷幻噪音等。而次年的專輯New Day Rising又是一個新的突破,他們是第一個真正令人信服地把Hardcore和流行曲交融在一起的樂隊,每一首歌都是那麼簡潔、銳利,這張專輯不僅比Zen Arcade更激烈和無情,而且更加悅耳。 New Day Rising是Husker Du的代表作。
The Minutemen是一支不幸的樂隊,樂隊的靈魂人物 Daniel Boon在27歲是不幸喪命,其餘的兩名成員組建了fIREHOSE。在The Minutemen為SST出版的幾張專輯中,最好的是他們1984年的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這是他們的傑作,這張專輯共有43首歌,但遺憾的是它一直被人們所忽視。
Sonic Youth現在是搖滾歌壇最響亮的名字之一,他們雖然在SST出版過六張專輯,但這支來自紐約的搖滾樂隊似乎和SST的關係不大,EVOL (1986)和Sister (1987)算是與SST合作期間最好的專輯,尤其是後者,Sister確立了他們內容豐富的搖滾美學的規則,它的音響酣暢淋漓地融為一個整體,甚至古怪的吉他演奏要比通常的還少了些混亂,在當時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冒險行動。
成軍於亞利桑那的 Meat Puppets的音樂中的朋克成分要大於Hardcore,他們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以朋克和鄉村音樂風格為主,但第二張專輯Meat Puppets II卻展示了他們音樂中豐富多彩的一面,他們回到了更根源的音樂之中去了。從早期的山地搖滾 (「Magic Toy Missing」、「Lost」、 「Climbing」)到輕柔的器樂(「Aurora Borealis」、「I'm a Mindless Idiot」)。這張專輯在當時得到的評價並不高,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才漸漸地品味出它的魅力和經典性了。十年之後,Nirvana在他們MTV Unplugged音樂會上翻唱了這張專輯中的兩首曲目:「Oh, Me」和「Lake of Fire」。
當然,SST的經典作品絕不止上述這些,筆者不厭其煩地列舉旨在告訴讀者SST有許許多多獨創和精彩的音樂以及他們堅持自己的音樂方向和不向商業妥協的獨立精神,並為許許多多的獨立公司樹立了典範。
死亡金屬
死亡金屬是對我們藝術的一種探索。把無政府主義的野蠻和對現實生活的挫折感的科學的融合成一種聲音的藝術就是死亡金屬。一種概念、組合和反美學上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地下運動的意識形態。消極意義上建立起來的死亡金屬他們通過探索超越現實的反未來派的虛無主義和機械唯我論的宿命的接受的價值,尋求一種能消除社會環境裡的不良現象的辦法。死亡金屬提高了生命和選擇權的地位,特別是後啟示錄時代選擇死亡的的權利。
作為現實社會裡無法無天的聲音的極端,死亡金屬是唯一能結合科學和情感,並在足夠的深度上描述著種對抗的流派。當文明變得越來越荒蕪和無價值時,一種反抗不僅在價值觀上而且在美學價值體系的詮釋上展開,那就是死亡金屬。
這裡特別推薦:Morbid Angel (恐怖天使)、Slayer(殺手)、Monstrosity(畸形)、Cryptopsy、Suffocation(窒息)、Therion、和Vader.
在人類的後啟示錄時代,我們都認識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我們思維的機器被感性的界限所迷惑而由此導致的不忠實從某天起就一直沒有改變。死亡金屬用建築學構架式的音樂,(這種音樂拿嗓音作為潛在的無政府主義但肯定生命的作品的動力元素),陳述了另一種形式的真實。死亡金屬不是崇拜死亡的音樂,但它通過推翻全世界拿人性做抵押品的否認之牆,去克服並接受死亡。
對那些沒有體驗過死亡金屬魅力的人來說,大部分死亡金屬看起來是中奇怪的隨意和暴力的金屬音樂,重點在陳述死亡的過程、死亡、人類命運被操縱的殘酷和狡詐的不誠實。然而死亡金屬有它自己的學說,他們的歌詞也有其專業理論。你可以去看看死亡金屬風格和金屬樂歷史兩頁瞭解更多的關於死亡金屬流派和他們從其他相關普通重金屬裡演變而來的歷史。
無論他怎麼發展,被作為是一群全球範圍內的意見不和者的死亡金屬仍穩穩地鞏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每代人一起,存在一種從我們的死亡的恐懼中驚醒的可能性,死亡金屬一直處於這個別的流派無法達到的探索領域的前鋒。伴隨著它詩化的意識形態同結構主義但又無政府主義的音樂,死亡金屬表現了核心價值的哲學在於動感而短暫,而不是基督教所宣揚的永久和關於宇宙目的論的不朽的幻想。死亡金屬涉及生命的探索,那些欣賞死亡金屬的人發現他們超越了死亡,像W.S Burroughs所寫的那本「重金屬驚雷」描述的那樣,去撕裂任何的秩序,用一種混沌的次序去取代它。
重金屬
"我們在玩重金屬,我們在聽重金屬,重金屬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他們的擁有的一切。
和曇花一現的PUNK,ACID相比,重金屬算得上是生命力較強的一個流派。它由硬搖滾演變而來.對重金屬影響最深的是Led zepplin和Black Sabbath 從某種意義上講,重金屬是從英國起源的,但重金屬中最優秀的一支樂隊卻是一支美國樂隊-Metallica.重金屬要表現的是憤怒,它是通過喧眾取寵的方式來表現.從外形,音樂形式到內容,重金屬都是千篇一律,披肩發,破褲子和皮夾克,外加一副裝出來的生氣的表情.朋克所表現的也有憤怒,所不同的是它們是通過自嘲來表現,他們外形奇特,短頭髮,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做著鬼臉.
重金屬屬於憤怒,孤獨,敏感而又脆弱的人.他們都是善於無中生有,胡思亂想的人,對於那種隨遇而安,適應能力強,思想健康的人是對重金屬和朋克是沒有要求的,對於一種情況或一件事,正常人也許不放在眼裡,而對於有些人來說卻能使他們興奮或悲哀.他們經常處於不平衡當中,於是搖滾樂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給予他們"自信"和"平衡",他們就學會了這種處事哲學,遇到一件事,他們不是想著如何解決,如何去完成而是想著如何去逃避,然後想盡辦法找到平衡.人們之所以喜歡一般流行音樂,是因為純聽覺上的好聽或以共鳴為特點的感情宣洩,但對於重金屬和朋克,已經絕不是宣洩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自信和一種處事態度.
你會經常聽到重金屬迷說:"xxx樂隊太棒了!""xx真酷"重金屬音樂及樂手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而Punk卻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罵金屬,罵流行,罵別人也罵自己,沒人能攔得住他們.有的重金屬有技術,有旋律,有藝術性可言,而Punk除了混亂難聽外一無所有.
當你有了一種找平衡的需求,而尋常的精神勝利又無法滿足時,你就會需要重金屬和朋克。搖滾樂就是這樣的,它使幼稚的和度過幼稚時期而依然幼稚的人迷狂,使剛剛成熟的和處於幼稚階段卻已經成熟的人為之不屑一顧.它使憤怒的孩子們更加憤怒,使他們能夠鼓足勇氣去蔑視那些曾經和正在蔑視他們的人,重金屬是他們的信仰,是他們唯一的寄托。當他們發現被騙時,他們就可悲而無悔地成熟了.
有關 THE WALL 分析文章
作者 辛迪
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牆)也許是音樂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像力的專輯。《The Wall》錄製於1979年,於1982年被拍成電影。專輯與電影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過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專輯其實是Pink Flody兩位成員真實生活的寫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像。Roger是《The Wall》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後的孤獨感。Pink成年後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寫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將這些生命的故事組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了神秘的有關男性精神世界幻覺之旅的專輯——《The Wall》。
1.當老虎衝破牢籠: 第一部分(Whe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
拂曉前
一個「黑色44」之清晨
指揮官被命令在原地守候
他命令部隊撤退
將軍們互相致謝
敵軍坦克暫時停止進攻
幾百個普通人的生命
換來了Anzie橋頭堡戰役的勝利
很遺憾Pink Flody沒有把這首悲傷的歌收入到《The Wall》專輯中,但很慶幸的是他們將其收進了電影之中。「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當老虎衝破牢籠)講的是二戰期間,英國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個橋頭堡,「the tigers」 指的是在Anzio開來開去的德國坦克,而歌中最後一句「幾百個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Pink父親的隊伍。在電影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Pink住的旅館,然後鏡頭很快切換到一個點煙的男人,抽著雪茄,擦著槍。其實他就是Pink的父親,正為對德戰爭做準備。電影裡在放這首歌的前後還穿插放了Vera Lynn一首名為「The Little Boy That Santa Claus Forget」(被聖誕老人遺忘的小男孩)的歌,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祈禱聖誕老人送他一面小鼓作為聖誕禮物,但最終願望沒有實現的故事。在小Pink的心目中,聖誕老人其實就是他的父親。
2. 在母體中(In the Flesh)
見你,想你
也許會去參加一場演出
去感覺幻覺的顫慄
軍校學員整裝待發
陽光,請告訴我是否你在逃避著什麼
你是否不願見到這一切?
如果你想瞭解隱藏在這些冰冷眼睛後的一切
你就必須爬過所有的偽裝
燈光
聲響
行動
把它扔向他們!!!
把它扔向他們!!!
"In the Flesh」(在母體中)在這張專輯中有兩重含義。電影中當此歌出現時,有一名少女敲著門,然後出現一群人擠向兩扇用鏈條鎖著的門的鏡頭。後來鏈條被擊碎,幾千個年輕人衝了出來。這組鏡頭暗示著什麼是顯而易見的(如同歌名)。新生的孩子(Pink)渴望去感受生命中的溫暖與愛,但有一個理性的聲音在提醒他:「生命並非如你所想像的那樣全是快樂與幸福」。正如歌詞中所說,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性,你就必須敢於面對我們身邊所有的偽裝。這首歌也暗示著Pink後來的遭遇。藏在他眼睛背後的那些苦痛、孤獨可笑的成為了一場黑色幽默劇。歌的最後,飛機的聲音及叫聲「把它扔向他們!」震耳欲聾,而這架飛機正是將炸彈扔在Anzio土地上殺死了Pink父親的那一架。從光的頻閃、聲效和動作中我們彷彿可以聽到Pink在尖叫。這不由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的名劇《Macbeth》(麥克佩斯),劇中的麥克佩斯將生活與演戲作比較:「生命只是一個會行走的影子,一個可憐的表演者/支撐和侵蝕著他在台上表演的時辰/一切結束,這只是一個神話/瘋子說,充滿迴響於狂怒/意義已經終結。」據說有細心的聽者在此歌隱約的序曲部分聽到一個聲音說:「…we came in?」而在專輯最後一曲「Out side the wall」(牆外)結束時亦可聽到那個聲音說「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前後倒置一下連起來便是「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這不正是我們進來的地方嗎?)對此,Roger Waters解釋說,The Wall的故事並不僅僅發生在一代人身上,而是發生在每代人每個人身上。當電影結束時,孩子們又在收集磚頭,也許又要建一道屬於他們自己的牆。Pink並不是第一個也非最後一個築牆的人,噩夢會永遠繼續下去。
3、薄冰(The Thin Ice)
媽媽愛她的寶貝,爸爸也愛你
應為你海水也變得溫暖
天空也變成湛藍
但是,哦親愛的
哦愛的寶貝
如果
你想在現代生活的薄冰上滑行
一百萬雙充滿恐懼的眼睛
在你身後靜靜的爬行
如果你腳下的冰突然裂開
請別感到驚奇
親愛的寶貝
當你在薄冰上爬行
在也站立不穩
裂紋吞噬了你的身體也吞噬了你的精神
這首歌以一段孩子的哭聲開頭,估計就是Pink剛出生時的哭聲。在電影中,他父親的手在一個淺溝裡滑向一部電話機,似乎想求救,緊接著又有許多戰爭的畫面。如歌中所說:童年的純真在所謂的「現代生活」(如戰爭)中很快消失殆盡。這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藍色的象徵,藍色是一種很純的顏色,經常用來代表純真和憂鬱,而Pink的母親管他叫「Baby Blue」,這既代表了孩子的純真,也暗示著他將來坎坷的命運。當那個平靜的懇求希望與夢想的聲音結束時,生硬刺耳的代表殘酷現實的聲音想起,它將生命比作薄冰,並警告說如果Pink繼續生存下去,那就是在現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行。薄冰總有一天在他腳底下破裂,在他掙扎 同時,裂縫會將他的生命與精神一併吞噬。
4、迷牆中的另一塊磚,第一部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 I)
父親遠渡重洋
只留下了記憶
和家庭相冊中的照片
父親,你還留了什麼給我
父親,你留了什麼給我
這只是迷牆中的一塊磚
這只是迷牆中的磚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I)」(牆上的另一塊磚之一)是專輯中第一首介紹「迷牆」概念的歌。「迷牆」指的是人精神上的牆,也是阻隔人與人的牆。所有的人都渴望能與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為自己的心築一道保護牆以免他人靠得過進使自己受傷。「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專輯中共出現三次,每次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第一部分比較沉悶,說的是Pink回憶起他的父親已經走了,飛過海洋去打仗。他父親留給他的只是記憶,就像是相冊中的老照片。他父親的死迫使他面對荒涼的現實,儘管他不願這樣去做。Pink於是開始為自己築牆以免自己再次受傷。電影中有這樣一段灰暗的場景:Pink和他母親在操場上,他母親讓他自己玩。敏感的小Pink發現所有的小孩都有父親陪在身邊玩,於是他走向一位父親讓他把自己抱到轉椅上,當那個男人抱他時,Pink臉上的歡樂顯而易見,因為他找到了一位父親。但這種快樂很快就消失了,因為那個男人把自己的孩子從轉椅上抱下來後就走開了。Pink跟著他走想拉他的手,但他只是讓Pink滾開,還問Pink他的父親在哪裡。失望的Pink只能自己跳上一個鞦韆拚命蕩起來。其實這是小Pink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父親。
5、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II)
當老虎衝破牢籠(II)
聽說父親已經陣亡
慈祥的老國王喬治托人給母親捎去一封信
我想起來那是一個小卷軸
裡面夾著一片金黃色的樹葉
它被藏在一個裝滿老相片的抽屜裡
有一天終於被我發現
我的雙眼依然濕潤
當我想起陛下用他自己的老郵票貼在上面
四週一片黑暗地上也結了冰
當老虎衝破牢籠
皇家燧發槍團沒有辛存者
他們都被拋棄
大多數已死亡
剩下的正在走向死亡 而我的父親也被奪去了生命
這時電影開首那支歌的第二部分。在這部分音樂中,Pink在一個裝滿紀念品的抽屜中發現一封信,是國王寄給他母親的,告訴他她丈夫的死訊。於是Pink瞭解到他父親所屬的皇家燧發槍團(其實這也是Roger Waters父親所屬的軍團)在一個冬日被襲。Waters自己演唱此歌的最後兩句。在電影中,當歌聲響起時,Pink穿著他父親的軍裝照鏡子。鏡頭迅速在穿軍裝的Pink父親和穿父親軍裝的小Pink間切換,表示年輕人將無可避免的繼續蒙上一輩的苦難,包括戰爭。
6、Goodbye,Blue Sky 再見,藍天
你有沒有看見那些受驚嚇的人?
你有沒有聽見炮彈的轟鳴?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嶄新的世界在碧藍的天空下誕生
我們卻要找地方躲藏?
戰火已熄滅但痛苦長存
再見,藍天
再見,藍天
再專輯中此歌出現在「Mother」(媽媽)之後,但在電影中,它出現在此處。我喜歡它現在的位置,因為它繼續著「當老虎衝破牢籠(II)」中的痛苦與淒涼。儘管戰爭已經結束但記憶和傷疤卻保留了下來,「戰火已熄滅但痛苦長存」。在此歌中我們在一次感受到了藍色的象徵。「藍天」象徵清白與單純,而「再見藍天」其實就是Pink在對純真說再見,同時也表示這個世界本身在遭戰爭洗劫之後已變得不再純真。電影中當放到此歌時,小白鴿在藍天中飛翔,但有一隻從納粹軍旗上飛下來的大鳥將鴿子全趕盡殺絕。戰爭之鳥在大地上邊飛翔邊撒播骯髒的東西,將戰地亡靈喚醒。英國米字旗上的條紋變得混亂而基督的鮮血流到了地上。無論引發戰爭的理由看起來有多「正義」,最終它只是在浪費生命。
7、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我們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
當我們長大去上學
總有些老師會想方設法傷害我們
無論我們如何小心隱藏
他們嘲笑我們所作的任何事
並暴露我們所有的缺點
但人們都知道
每當他們晚上回到家裡
他們的妻子會以同樣的手段懲罰他們們
這是一首真正諷刺意義的歌,主要講述Pink的學校生活。其中講到老師們會通過暴露學生的缺點來嘲笑他們。在電影中,Pink的老師偶然發現他在課上寫詩(其實這首詩是Pink Floye「Money」一曲的歌詞),結果就罰他站到教室前面並惡狠狠打了他。但Pink只是想通過詩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當這位老師回到家,他的妻子硬逼他嚥下難以下嚥的飯菜。這是老師打學生的鏡頭與老師妻子逼迫他的鏡頭交替出現,真是「因果報應」,這也是Waters「循環理論」的驗正。
8、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
牆上的另一塊磚(II)
我們不需要灌輸式教育
我們不需要思想被控制
教室裡充滿了黑色幽默
老師請讓孩子們自己呆著
嗨! 老師! 讓我們自己呆著
這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
你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
「牆上的另一塊磚(II)」是專輯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它繼續講述Pink在英國上學時的生活。許多人認為這首歌是Pink想要顛覆英國的教育制度,但其實並非如此,它所強調的是教育不能抹煞個性。當孩子門(童聲)唱「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時他們不是針對整個教育制度,而是想表明他們不需要老師教他們怎樣去思考,不需要受思想上的控制,也不想因犯了小錯而被譏笑。教育不是產品的模子。在電影中,所有的學生戴著相同的無表情的面具以同樣節奏的步伐走向一個絞肉機,既不回頭也不朝兩邊看。機器中有不停敲打的鐵錘,看上去像軍隊一樣整齊劃一而且十分有力。經過絞肉機後,所有的孩子都被搾乾了靈與肉,從絞肉機另一端出來的是一群行屍走肉。由於老師的專制,Pink又在牆上加了一塊磚。
9、Mother 媽媽
媽媽你想他們會把炸彈扔下來嗎?
媽媽你想他們會喜歡這收歌嗎?
媽媽他們是否會欺侮我?
媽媽我是否該築牆?
媽媽我是否該競選總統?
媽媽我是否該相信政府?
媽媽他們是否會讓我上前線?
哦這只是在浪費時間 (媽媽我是否正在死去?)
安靜下來孩子別哭
媽媽會使你所有的噩夢成真
媽媽會讓你感受到他所有的恐懼
媽媽會讓你躲在他的翅膀底下
她不會讓你飛,但她也許會讓你唱
媽媽會讓孩子感到舒適與溫暖
哦孩子 當然媽媽會幫你築牆
媽媽你不認為她對我很好嗎?
媽媽你不認為她對我而言很危險嗎?
媽媽她會不會把你的小男孩撕成碎片?
媽媽她會不會讓我心碎?
安靜下來孩子別哭
媽媽會幫你挑選所有的女朋友
媽媽不會讓任何人傷害你
媽媽會一直等你直到你回來
媽媽永遠會知道你在哪裡
媽媽會讓寶寶永遠健康整潔
哦寶貝 你永遠是媽媽的好寶貝
媽媽,牆是否需要築那麼高?
這是一首小Pink與他母親對話的歌。在電影中,這首歌的伴奏聽起來不像是木吉他,倒像是八音盒的聲音。這使得這首歌聽起來更孩子氣也更純真,同母親玩世不恭的口氣並置顯得很有戲劇性。歌開始部分是Pink對戰爭的看法,她也想知道這個世界會否接受他的歌還是會讓他失望。他問他母親是否該築牆,並問他是否該去競選總統。當然我想這句問句的意思並不當真是要去競選總統,而是說明小Pink還有夢想與希望。至於「我是否正在死去」指的是Pink得了重病,這在以後的「Comfortably Numb」(舒適的麻木)一曲中會提及。在Pink母親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她過分呵護她的孩子。然而對她而言這有充分的理由:她由於戰爭失去了丈夫,所以不希望她的孩子受到任何的傷害。對我而言,她的這種對孩子的愛幾近病態。「媽媽要讓你所有噩夢成真/媽媽要把所有恐懼加在你身上」。不知不覺中,Pink的母親將所有她對戰爭的恐懼加到孩子身上,然後再拚命保護他不受傷害。她答應幫他築牆其實是在幫他逃避現實。其實她本身就是Pink牆上的一塊磚。在第二段對話中,Pink問他的母親他的女朋友(妻子)是否對他足夠好,是否對他很危險,是否控制他,是否會令他心碎。在母親的回答中我們再一次領略了她的病態:幫你挑選所有的女朋友,不讓任何人弄「髒」你,她會永遠等待獨兒子回家,並永遠是她的「Baby blue」。最後一句問句是pink在擔心,如果把牆築得過高,那他就再也回不來了。電影中在放此歌時還有幾段pink婚後生活的描寫,夫妻間感情十分淡漠,這也是為今後兩人的破裂所埋下的伏筆。
10、What Shall We Do Now?
現在我們該幹些什麼?
對於這些剩餘的空間我們能做什麼
飢餓的波浪在哪裡吼叫 我們是否該出發遠航
以尋求更多的認同?
我們是否該買一把新的吉他?
我們是否該有一輛更棒的轎車?
我們是否該整夜工作?
我們是否會捲入戰爭?
讓燈亮著?扔下炸彈?
到東方旅行?
生一場大病?
埋葬朽骨?
家庭危機?
用電話預約鮮花?
喝酒?
找心理醫生?
不再吃肉?
幾乎不睡?
對人像對寵物一樣?
訓鉻?
參加跑鼠比賽?
在閣樓裡塞滿現金?
埋葬財富?
省下時間?
我們背靠著牆,但我們卻從不休息
這首歌只在電影中出現,是一首關於社會的歌。Pink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如何接受日常生活中的物質主義?怎樣才能便我們的精神不至崩潰?最後一句尢為精彩:我們背靠著牆,但我們卻從不休息。我們不願去找尋一條新的出路,或是度著去關心別人。我們只是背靠著牆,我們只關心我們自己。
11、Empty Spaces 剩餘的空間
我們該用什麼去填補剩餘的空間
我們過去在哪兒交談
我怎樣去填補最後的空白
我怎樣才能完成築牆
儘管Pink與妻子的感情並不好,但當發現妻子有了外遇時,他依然變得悶悶不樂。
在這首歌中,Pink問他的妻子他們該幹些什麼。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句:「我怎樣才能完成築牆?」表明Pink的牆已經快要築完了。一旦完成築牆,Pink將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剩餘的空間」即是指牆上需要Pink去填補的幾個小洞。 另外,如果你倒著放此歌,你會發現裡面藏著一個小秘密。你會聽見Roger Waters說:「祝賀你,你發現了秘密,請把答案寄給Pink。」而後第二個人說:「Roger,Carolyn給你打電話。「正確的答案是老Pink最終生活在一個瘋人院裡(或是個精神病人收容所)。其中的Carolyn是Roger的妻子。Roger Waters經常說,如果沒有Carolyn,他也會像Pink一樣最終被送進瘋人院。
12、Young lust 年輕的慾望
我只是個新來的男孩
這個城市對我是如此陌生
快樂的時光已經逝去
誰來帶我認識這給新的地方?
哦,我需要一個不羈的女子
哦,我需要一個不羈的女孩
這片荒地上有沒有我真正需要的女人
讓我感覺自己是一給真正的男人
請收留我這個搖滾難民
哦,親愛的請給我自由
「年輕的慾望」展示的是Pink在一場音樂會後在後台舉行的一個派對。在電影中,有一些人混入了這個派對,其中一些「幸運者」還同Pink一起回到他旅館臥室。Pink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懲罰欺騙了他的妻子,儘管當時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倒敘的閃回鏡頭,但現在發現並非如此。從情節上來看,它的確發生在Pink發現妻子的欺騙行為之後。儘管屋內的陳設似有不同,但這也許僅是導演的某種藝術手法而已。
13、One Of My Turns 我的一個轉變
日子一天天過去
愛情一天天消逝
就像一個垂死的人的皮膚
每個夜晚 我們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但我已經變老
你也變得冷漠
生活失去了往日得幽默
我感覺到我正在轉變
我變得像刀刃一樣冷
象止血帶一樣緊
象葬禮的鼓聲那樣絕望
奔向臥室
在左邊的手提箱裡
你會發現我最喜愛的斧頭
別害怕 這只是過度階段
是我最悲傷日子中的一天
你想看電視嗎?
還是上床休息?
或是靜靜地凝視高速公路?
你想吃點什麼?
你想嗎? 或是希望我去試一試?
你想叫警察嗎?
你認為我是不是該停止了?
你為什麼要逃跑?
電影中此歌響起時,Pink正坐在一把椅子上看一部老的戰爭片,這也許讓他想起了他的父親。這首歌一開始旋律非常簡單柔和。Pink問他的妻子:為什麼他們的愛情正在消逝,為什麼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如此冷漠。Pink發現現在的社會中要長久的去愛一個人有多麼的困難,因為人人都怕自己受到傷害。Pink提到了他的孤獨感,以及社會所給予他的壓力。其中的「止血帶」暗示他已開始服用某些藥品。不久後歌聲就不再那麼簡單柔和,Pink開始發怒並向他身邊的那個女人「是否要看電視」之類的問題。他的怒火就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而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情緒失控,如歌詞所說:「這只是過度階段,是我最悲傷日子中的一天。」似乎Pink陷於這種瀕臨崩潰的狀態已有很久了,但他身邊的女孩還是一點都無法理解他。Pink在看的老戰爭影片名叫《The Dambusters》,是發明新型炸彈的科學家Barnes Wallis的自傳式電影。片中那些新式炸彈在德國遍地開花,所有的工廠都被洪水淹沒,所有的牆都被炸毀。因此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Pink想要一些炸彈來炸毀人們心靈上的牆。
14、Don』t Leave Me Now 請別現在離開我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
別說這已是路之盡頭
是否還記得我送給你的那些鮮花
我需要你
親愛的
在我的朋友們面前將我絞成碎片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 你怎麼能走呢?
當你已瞭解多麼需要你 週六的晚上
我被打得不能動彈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 你怎能這樣對待我?
逃跑 哦親愛的 你為什麼要逃跑?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是Pink對他那不忠得妻子說得一番話。他盡力幫她回憶兩人過去快樂的時光——「是否還記得我送給你的那些鮮花,我需要你親愛的」,但他又用「絞成碎片」和「打得不能動彈」來表示內心的憤怒。我們可以從此歌中感覺到兩人的關係的確已到崩潰的邊緣,儘管他妻子在朋友們面前污辱他或在週末打他也許只是精神失常的Pink的臆想。Pink也並未真的打過他妻子,但她在精神上傷害他很深,所以他為了寬慰自己就想像怎樣打他的妻子。Pink最後問的那一句「你為什麼要逃跑?」並非真的指妻子要從家中逃跑,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逃跑」,即他的妻子已另有愛人。這也表現出Pink的迷惘與失落感。然而就我們來看,兩人的關係發展到這種地步,Pink的妻子在精神上尋求新的慰藉,錯並不全在她。兩人的分手正是Pink不斷往自己的牆上添磚所造成的。
15.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I) 牆上的另一塊磚(第三部分)
我不需要被人抱在懷裡
我也不需要毒品來麻醉自己
我已看見牆上的字跡
別以為我需要任何的東西
無論如何它只是牆上的磚
無論如何你們都只是牆上的磚
我最喜歡「牆上的另一塊磚」的第三部分。
歌中包含憤怒、恐懼、焦慮等多 種情感因素,短短幾句歌詞博採了專輯中大多數歌的精華。在這首歌中,Pink拒 絕這個世界,表示了他不願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幫助,因為他認清了現實社會的殘 酷。他「已看見牆上的字跡」。我注意到在這首歌中所提到的「磚」已採用了復 數的形式(前兩部分基本採用單數形式)。這暗示著Pink的精神之牆已經築完, 所有的磚各就各位。 在電影中,Pink的生活與狂歡、鬧事糾結在一起。生命與無序的狂歡有本質 上的相同之處;那就是我們無法用自己的雙手來操控它。
16. Goodbye Cruel World 再見,殘酷的世界
再見,殘酷的世界
我今天要離開你
再見,再見,再見 再見,所有的人們
無論你們說什麼
我都不會改變注意
再見 儘管從歌詞方面來看,Pink是想要自殺,但實際歌曲的內涵並非如此。Pink 並沒有用死亡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只想在迷牆後隱居起來。在最後一聲「再 見」結束時,整首歌也就結束了,不向與它相對應的「Outside The Wall」(牆 外),歌詞部分結束了但音樂仍在進行。這其實表明了Pink想要離開他周圍的人 的決心。「再見,殘酷的世界」是專輯及電影前半部分一個絕妙的總結。電影中 我們可以看到Pink正在找尋它那巨大的精神迷牆上的裂縫。
17. Hey You 嘿,你
嘿,站在冷風中的你
又孤獨,又蒼老,你能感覺到我嗎?
嘿,站在走廊中的你
生瘡的腳和失去的微笑,你能感覺到我嗎?
嘿,別幫著他們埋葬光明
別在鬥爭前屈服讓步
嘿,你一個人呆在那兒
赤裸地坐在電話機旁,能不能撫慰我一下?
嘿,你把耳朵貼在牆上傾聽
等著有人呼喚你,能不能撫慰我一下?
嘿,你能不能幫我搬走這些石塊?
敞開你的心扉,我正在回家
但這只是幻覺
正如你所見,迷牆築得太高了
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無法重獲自由
一群蛆蟲正在吸食他的大腦
嘿,站在路上的你
總是被動的去做你該做的事,你可以幫幫我嗎?
嘿,站在牆上的你 在大廳裡砸碎玻璃瓶,你可以幫幫我嗎?
嘿,你可別告訴我一點希望都沒有 在一起我們就贏,分開我們就輸。
「Hey You」是《The Wall》專輯中另一首相當出名的歌,不幸的是他未被收進電影之中。這是Pink的請求,因為他意識到與世界隔離並非他想像中得那麼簡單。在此歌中,Pink呼喚別人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在築牆,只是高低有所不同而已。Pink的話猶如譯本又意義的小冊子:「別幫著他們埋葬光明/別在鬥爭前屈服讓步」。Pink希望有人幫他搬走那些「石塊」,那是他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和整個築牆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 在吉他Solo後一個代表現實的聲音響起。它說到Pink認為有人能幫助他這個想法純粹只是幻覺,因為他的牆太高也太堅固;他無法走出去,也沒人能夠走進來。「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無法重獲自由。」儘管他努力過,但Pink無法讓自己從牆的後面解放出來。「一群蛆蟲在吸食他的大腦」。這句詞可以解釋「蛆蟲」這個隱喻。「蛆蟲」在傳統意義上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死亡」,但不適合用在這裡。第二種解釋是「知識」,是Waters的本意。Pink在早年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致使他開始築牆。但一旦他躲在了迷牆後面,他又發現日子並非自己想像中那麼好過。吞噬他腦細胞的蛆蟲是來自現實世界的知識;儘管它使人們設防於現實,但它也是殘酷的,因為他在隔開危險的同時,也隔開了現實世界中一切美好的失誤。「現實之聲」結束後,Pink又開始唱歌,但他不再求人們「感覺」或「撫慰」他,而是求人們「幫助」他。在最後一句中,「在一起我們就贏,分開我們就輸。」Pink意識到了築如此一面高牆的錯誤所在。他意識到他不得不承認有時人們彼此需要,他必定會輸給這個殘酷的世界。
18.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牆外有人嗎? 這首歌是《The Wall》專輯中; 最難分析的一首,因為它只有一句歌詞:「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這是被囚禁在牆內的Pink在呼喚牆外的人。
在電影中,Pink一直在狠勁地撞牆,希望能夠解脫出來,但正如「Hey You」中所唱的那樣:「這只是幻想,正如你所見到的,迷牆已築得太高,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解脫……」在4句充滿壓抑感的「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後,響起一段用木吉它演湊的樂段,間或還有小提琴和鋼琴的聲音穿插期間。我以為這是The Wall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搖滾樂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Pink真正需要的並非是推倒他的精神迷牆,而是過一種正常而平靜的生活。讀者們一定還記得在「Don』t Leave Me Now」一曲中Pink所顯示出的瘋狂的精神狀態,實際上他很脆弱,也很痛苦。其實過平靜而平凡的生活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渴望會愈來愈強烈。
19. Nobody Home 沒人在家
我有一本小黑本子
裡面記滿了詩
我有一個背包,裡面裝著牙刷和梳子
我表現好時他們就賞我一根骨頭
我可以用橡皮筋把鞋子固定在腳上
我會用腫脹的手玩布魯斯
我的電視有13個頻道可以選
我有電燈
我有第六感覺
我有超強的觀察能力
所有這一切,支持我度過孤獨的時光
每次給你打電話號碼
總是沒人在家
我留著Hendrix式強硬的直髮
我的身上有針刺的小孔 緞子襯衫上也有灼傷的痕跡
我的手指上有尼古丁的污點
我的鐐銬上有一把銀製小勺
我有一架鋼琴,陪我度過餘生
我有一雙狂野的眼睛
我渴望能夠飛翔
但卻不知該飛向何方
哦親愛的當我撥通電話
依然是沒人在家
我有一雙Gohills靴子
但我的精神卻在消失
這首歌相對容易分析。歌詞基本上就是說明了一切,並沒有什麼隱晦。人們質疑的最多的一句是「those swollen hand blues」,為什麼 Pink會有一雙腫脹的手呢?有人認為當「swollen hand」布魯斯被唱過之後,它所指的可能是Pink用針筒注射的方式吸毒,因為這通常會引起手部腫脹。然而我認為這也可能是指Pink小時候生過的那場大病,這在「Comfortably Numb」一曲中亦有所提及,說他的手「腫得像兩隻汽球」。由於妻子的離去,Pink正經受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折磨。「每次給你打電話,總是沒人在家。」事實上,無論他怎樣竭力去挽救兩人的感情,他的妻子已不可能再回到他身邊,尤其是當Pink知道了妻子另有戀人之後。Roger Waters用很憂鬱的嗓音去演繹此歌,讓人動容。我的一位朋友說這首歌是他在此專輯中最喜歡的,因為其中包含某種「深層次的情感迴響」,但很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描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實:一位看似擁有一切的男人其實卻一無所有。Pink是一個「明星」,他那「明星」的身份給了他財富、力量,但也給他帶來過多的壓力,使他不得不借助性與毒品來麻醉自己。他擁有這一切,但他意識到這一切對他而言其實毫無意義。而事實上,成千上萬的搖滾明星面臨著和他同樣的問題。於是他開始退縮,去追尋一種孩提時代才可能擁有的純潔的愛,這種愛排斥物質世界的干擾,排斥佔有的慾望,是一種單純的、無私的情感付出。我想這是非Waters的本意。「Nobody Home」實際上是一個隱喻,暗指Pink已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在「Nobody Home」中,那部在「One Of my turns」一曲中出現過的電影《The Dambusters》再度出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Pink所受精神折磨的根源其實還是戰爭。
20. Vera 這兒有沒有人記得Vera Lynn?
記得她曾說過
我們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重逢 Vera! Vera! 你怎樣了?
這兒還有別人嗎?
Vera是二戰期間一名著名的歌手,在歐洲尤其是英國頗受歡迎。「We』ll Meet Again」(我們會重逢)是她的成名作之一,其中有一句歌詞便是「我們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重逢」。這首歌是Pink童年時代幻想的一個剪影,但也是下一首歌「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把男孩子們帶回家)的引子。
21. 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 把男孩們帶回家
把男孩子們帶回家 把男孩子們帶回家
別讓孩子們一個人呆著,不,不 把男孩子們帶回家
「Bring the Boys Back Home」是繼「Vera Lynn」之後又一首與戰爭有關的歌。在電影中,人們在車站同從二戰中倖存下來的親友一齊唱這首歌。令人感到悲傷的是,年青的Pink雖然知道他的父親已陣亡,但仍然在車站無望地搜尋父親的身影,在歌中,人們認為所有的戰士都應該活著回到親人的身邊,妻子不能沒有丈夫,母親不能失去兒子,孩子不能離開父親……
22. Comfortably Numb 愜意的麻木
嘿,裡面有人嗎?
如果你能聽見我的聲音就點點頭
有人在家嗎?
來吧,我知道你現在感覺不太好
我可以醫治你的創傷 讓你重新找回自我
放輕鬆,首先我需要瞭解一下情況
只是最基本的情況 你能告訴我你傷在哪裡嗎?
別向我隱瞞你的痛苦
遠處的輪船,在地平線上冒煙
你乘著波浪而來 你的嘴唇在動但我聽不見你的聲音
我小時候曾生過一場大病
我的雙手腫得像兩隻汽球
現在我又有了那種感覺
我無法解釋,你不會理解的
我並非真正的我 我正處於愜意的麻醉之中
好吧,就一個小小的針孔 沒有更多……啊!
但你也許會感到不便服 你能站起來嗎?
我相信這正在起作用
那會使你繼續扮演自己的角色
來吧該走了 別向我隱瞞你的痛
遠處的輪船,在地平線上冒煙
你乘著波浪而來
你的嘴唇在動但我聽不見你的聲音
小時候我曾希望看見曙光 在我視野的邊際
我想看但它沒再出現 我的手指感覺不到它
孩子長大了,夢已經消逝 我已處於愜意的麻木之中。
「Comfortably Numb」是Pink Floyd《The Wall》專輯中最受人矚目的歌曲之一,理由是:這首歌極為「有趣」,而且讓人感到放鬆。你甚至可以在Internet中找到這首歌的Midi版。由於藥品而產生幻覺的Pink在旅館中熟睡,他的老闆與一些夥伴找到他,希望他能繼續他的音樂會。Roger Waters所唱的前面幾句聽上去也許是Pink老闆或醫生的聲音,但更像是醫生。醫生正竭力想叫醒Pink並讓他走動起來。於是他向Pink發問,看他是否能理解他:「嘿,裡面有人嗎/如果你能聽見我的聲音就點點頭/有人在家嗎?」作為一種響應,這次是問「有人在家嗎?」 而前面的歌中Pink曾唱過:「外面有人嗎?」醫生然後就問Pink傷在哪裡,以便於他醫治Pink的傷口。此處Waters的嗓音如夢如幻,似乎是穿過淤泥與濃霧的聲音。這時,「Pink」開始說話了,說他並未感覺到什麼痛苦,而且他也聽不清醫生的聲音。 Pink迷失在對童年的回憶之中:「遠處的地平線上輪船在冒著煙。」醫生的聲音似乎是乘著波浪而來,Pink看見醫生的嘴唇在動,但卻聽不清他在說些什麼。然後Pink完全陷入了對童年時代的回憶之中。他說小時候曾發過高燒,這在電影版本的「Mother」一曲中已出現過:「我是否真的在死去?」他然後又敘述症狀:「我的雙手腫得像兩隻汽球。」現在Pink的精神在遭受同樣的痛苦,但醫生卻無法理解。「我正處於愜意的麻木之中」,Pink對病痛感到麻木,對痛苦的記憶感到麻木,對周圍的世界也感到麻木。他利用他的精神迷牆來使自己始終處於這種「愜意的麻木」狀態之中。
搖滾樂超越貝多芬了嗎?
曉 峰
37年前,一位搖滾歌星在搖滾樂還年輕時說了一句話:「超越貝多芬,把這個消息告訴柴柯夫斯基。」此言出自於黑人歌星Chuck Berry之口。他凝縮了1956年搖滾樂迷們對古典音樂的態度。如今搖滾樂已度過不惑之年,然而搖滾樂後來的歷史並未按照當年樂迷們的最基本的觀點寫下去。
搖滾樂的歷史是由那些諸如Chuck Berry本人等根本不屑一顧、根本不注意他們來自何處,並寫出十分美妙音樂的音樂家們寫下去的。這些人就是像寫出「獵狗」(Hound Dog)、「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說說聊聊」(Yakety Yak)和無數暢銷金曲的萊伯和斯托勒(Leiber and Stoller)(此二人是搖滾歷史上的著名製作人。譯者注),還有像浸淫在節奏布魯斯之中,但同時還受巴西音樂、爵士樂、布魯斯乃至百老匯音樂旋律耳濡目染的羅傑斯和哈特(Rogers and Hart)。1959年,萊伯和斯托勒為意志漸漸失去吸引力的節奏與布魯斯樂隊「流浪者」(The Drifters)製作了一曲「我的寶貝來了」(There Goes My Baby),特別使用了五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這是搖滾唱片史上第一次引用管絃樂伴奏,評論界所稱之的這種「節拍協奏曲」(beat concerto)比查克.貝裡的想像更接近事實。
「當我們最終知道如何錄製唱片」,斯托勒後來解釋說,「使用絃樂玩點什麼,這主意就是一種有趣的異花授粉,這樣的聲音就像鮑羅廷、裡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兩人都是俄國作曲家)的音樂,而不是瘋克、布魯斯音調,因而更像一部「作品」。這種做法最終使這首歌給「流浪者「們帶來第一次在美國國內的成功——登上排行榜的亞軍。
唱片業作曲家在早期的唱片錄音時便開始盜用古典音樂的旋律。事實上,這兩個俄國音樂家之所以引起斯托勒的注意,是因為當時唱片業不景氣,而這兩個音樂家的作品又能給他提供製作流行金曲的音樂片斷。斯托勒製作的流行金曲「天堂裡的陌生人」(Stranger In Paradise)是根據鮑羅廷在1888年創作的《波羅維希亞舞曲》改編的,並且成了排行榜的冠軍;當Jack Fina 1946年在裡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的已有50年歷史的《野蜂飛舞》的基礎上奏出「嗡嗡的布吉音樂」(Bumble Boogie)時,影響力是相當小的,到了1961年,這首歌被加入了搖滾節拍,立刻成了「B.Bumble和絃樂手」樂隊的第一首美國暢銷金曲,隨後他們又把柴柯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改編成「胡桃搖滾手」(Nut Rocker)。
但萊伯和斯托勒對「流浪者」的革新體現在別的方面,而不是把古典音樂的聲調變成消費者所喜歡的甜味劑,他們把古典音樂和聲與結構跟搖滾樂的格式融為一個整體,使用他們自己的旋律和配器。
「節拍協奏曲」也隨即而來,古典音樂的和聲和語言開始與搖滾樂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另一位搖滾樂史上的著名製作人Phil Spector宣稱創造了「少年交響曲」。此時,Buddy Holly、Adam Faith的歌曲中出現小提琴撥奏。紐約女子三重唱組「玩具」(The Toys)憑著一首「情人協奏曲」(A Lover's Concerto)成為排行榜亞軍歌曲。人們有理由認為它的曲作者不是根據一首協奏曲而是根據巴赫的《小步舞曲》改編的。
到了1965年,甚至連the Beatles也無法抵制做一次搖滾樂與古典音樂結合的嘗試。在Paul McCartney最初構思「昨天」這首歌時,George Martin,他們曾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製作人建議McCartney在原聲吉他開始後加入絃樂四重奏。McCartney最初極力反對,「你開什麼玩笑?這是搖滾樂隊!」
但McCartney最終在Martin的堅持下接受了他的建議。Martin後來回憶道:「你可能聽了那首我為『格裡和速度製造者』(Gerry and the Pacemaker)製作的『你永遠不會獨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我告訴他,我指的加入絃樂不是像那首歌那樣,不管如何,McCartney同意了我的想法。」Martin接著說,「我們坐在鋼琴旁並對他說,我們在這段音樂上增加大提琴,小提琴放在這裡。「McCartney也堅持絃樂的使用限制在最低限度,突出了會使聲音變得太甜了。
僅僅一個月之後,在伯納德.赫爾曼的慫恿之下,the Beatles便在為電影《Fahrecheit 451》所作的電影插曲「埃莉諾.裡格比」(Eleanor Rigby)中突出了冒險性的絃樂編排。他們也開始在作品中引入了當時還很陌生的羽管鍵琴、雙簧管等樂器。他們的帶頭使「滾石」樂隊也如法炮製,在「當淚水流過」(As Tears Go By)中使用大量絃樂。在美國,The Left Banke樂隊也在他們所有作品中引進了巴羅克音樂元素,眾所周知的是1966年的金曲「走開,雷尼」(Walk Away Renee)。
60年代中期,人們對音樂發展的逆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Joshua Rifkin,一位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鋼琴手當時正在紐約Elektra唱片公司工作,當公司的老闆傑克.霍爾茲曼建議Rifkin和他們的樂隊用巴羅克音樂風格演奏the Beatles的音樂,說不定能引起知識分子階層的購買興趣。於是《巴羅克the Beatles》(The Baroque Beatles Book )開創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地下音樂風格。特別是有些用絃樂裝備起來的如「克羅諾斯」(Kronos)、「格林絃樂四重奏組」(Greene String Quartet)、「巴拉內斯庫四重奏組」(Balanescu Quartet),他們的半調被Jimi Hendrix、Guns & Roses和Kraftwerk改編成適合自己的作品。
萊伯和斯托勒的第一個系列「突變體」結晶直到1968年才孕育發芽,當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偶像,迷幻爵士樂隊「電子討厭鬼」(The Electric Prunes)的David Axelrod為一部電影創作的「F小調彌撒曲」(Mass In F Minor)。這歌聲完全是帶有北加利福亞鼻音濃重的拉丁風格,它緊湊地混合了傳統的教會管絃樂與搖滾樂,兩種音樂在其作品中的比重輪流佔優勢,這也是一個誰的音樂時代將會到來的想像。
搖滾音樂家渴望成長壯大,但搖滾樂仍被看成僅適合青少年的無思想性的娛樂消遣品。在繼「電子討厭鬼」之後,另一支英國先鋒樂組合「第三隻耳朵」(The Third Ear)巧妙而不被察覺地在他們的音樂中加入了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打擊樂器,表演著被他們稱作的「電子迷幻拉迦音樂」(註:拉迦,一種印度音樂)。
一年之後,「深紫」(Deep Purple)的《協奏曲樂組和管絃樂隊》(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專輯首次發行,他們第一次在皇家艾伯特大廳公演之前,「深紫」的管風琴手Jon Lord便與令人尊敬的作曲家Malcolm Arnold合作創作了這部協奏曲。《新音樂快訊》雜誌曾提醒人們:「這些可怕的情感釋放在古典音樂上,而我們這個年代的一些人不相信這個,但它與流行音樂的世界共同存在。」因而人們對這樣的「作品」產生疑慮。
Frank Zappa,一個有著發展古典音樂勃勃野心的人,過去的一些搖滾樂手對古典音樂的發展並未給他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他說:「流行音樂/古典音樂之間肯定會架起一座橋樑,但並不是在電子樂隊的後面彈幾下絃樂樂器,跟在一些低級的搖滾樂後面把一些同聲音樂段玩在一起就能解決的事。」
顯然,沒人去理會他的觀點。1970年,「移動」(The Move)樂隊演變成「電光管絃樂團」(ELO),在音樂中加入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和法國喇叭,他們的第一支單曲「10538序曲」(10538 Overture),其中就有當初扎帕所反感的一些做法。他們把Chuck Berry的那首「超越貝多芬」(Roll Over Beethoven)前面加進了大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內容,使這首「電光管絃樂團」的翻版有些不倫不類。
幾乎同時在英國,一些鮮為人知的搖滾歌劇已衝破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城垛,「誰人」的《湯米》;「奇想」(The Kinks)的《阿瑟》(Authur);「妙事」(The Pretty Things)的《過度悲傷》(SF Sorrow)等,它們所展開的戲劇故事成了每首歌曲之間的中介物。「誰人」吉他手Pete Townshend說:「如同一個玩笑,當我們創作《湯米》時,我們開始稱之為搖滾歌劇,我們心裡清清楚楚地明白它根本不是真正的歌劇,無非是一種騙術。」
不管如何,1971年最可愛的團體是Gryphon樂隊,一支由皇家音樂學院學生組成的四重奏組,在受人尊重的唱片權威理查德.哈維的帶領下,這個團體選擇並接受了創造一種中世紀音樂與進步搖滾樂的融合音樂。
貫穿整個70年代早期的古典音樂與搖滾樂的融合,是通過像「精妙」(The Nice)、「曲線旋律」(Curved Air)、ELP樂隊和其他自稱為現代 藝術界的人保存了下來,他們隱藏在這種裝作對某種文化的熱衷但什麼都不懂的偽裝之下享受著優越感,而且他們在一些演唱會上通常表演的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東西,並最終以合法的形式篡改諸如阿爾比諾尼、巴赫、科普蘭、穆索爾斯基和西貝柳斯的作品。
「曲線旋律」樂隊的小提琴手到1978年時錄製了一張名為《小提琴協奏曲與管絃樂隊》(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他狂熱的即興演奏可能難於讓人記住他演奏這部作品使用的小提琴。
雖然長時間以來這些音樂一直被稱作「搖滾歌劇」,但直到1975年一首與真正歌劇複雜性相媲美的歌劇才真正問世,Queen樂隊9周的排行榜冠軍歌曲「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洋溢著普契尼、羅西尼以及其他一些一生主要在意大利餐館中度過的音樂家的音樂氣息。Freddie Mercury對歌劇的興趣不是一時的怪念頭,他經常作為一名聽眾去考文特公園聽歌劇,並且在1987年與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卡巴利合作錄製了一張偽歌劇專輯《巴塞羅那》,顯然他的聲音沒有達到歌唱家的高度。
80年代,事實上是融合音樂的爆發。古典音樂與各種音樂(甚至說唱樂)聯姻,帕瓦羅蒂、尼格爾.肯尼迪(Nigel Kennedy)已使公眾承認的數字在不斷地增加,占市場很大的搖滾/古典融合風格的音樂唱片曾一度很有吸引力。1989年,Eric Clapton像當年「深紫」樂隊一樣,在皇家艾伯特大廳揭開了「吉他協奏曲」的序幕,但他否認這是古典音樂,「這是新事物」,Clapton說,並補充了一句令人費解的話:「這雖不是電影,但你就像看一場精彩的電影一樣。」
Paul McCartney也製造著他的1991年的《Liverpool Dratorio》系列音樂,這部合唱形式的管絃樂作品是為慶祝利物浦皇家交響樂團成立150週年而創作的。「作曲家正被理論所限制」,這個現在仍寫不出音樂符號的前the Beatles樂隊的成員如是說,「我沒那麼些顧慮,因為我一點理論也不懂。」
不排除他音樂技巧上的障礙,McCartney與作曲家Carl Davis共同合作這部管絃樂作品,不過不少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最終還是由Davis完成的。同樣,當David Byrne創作他的管絃樂作品《森林》(The Forest)時,也一樣借助絃樂作曲老手Jimmie Haskell。「我用合成器去寫它,用電腦代替原聲音響,Jimmie聽後便知道是什麼,他說,一支單簧管便可解決一切我需要的東西。」Byrne說。
最近一段時間來,對搖滾和古典音樂的雜交在一些好事者的鼓噪下有增無減。尼格爾.肯尼迪正計劃著出一張用小提琴演奏Jimi Hendrix作品的專輯;「新型軍隊」(New Model Army)樂隊的Ed Alleyne-Johnson已用他那把紫色的小提琴錄製了一張名為《紫色電子小提琴協奏曲》(Purple Electric Violin Concerto),實在讓人吃驚;實驗搖滾吉他手G.P.Hall的《想像的季節》(Imaginary Seasons)已經發行,這只不過是將維瓦爾第的《四季》用工業化的聲音重新雕刻了一番……
是搖滾樂最後終於長大還是古典音樂的融合標誌著人們已耗盡了最初的想像?可能都不是。前「馬哈維什努管絃樂團」的John McLaughlin早在1973年便對這種混亂的狀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音樂已不再是什麼特別的音樂風格了,只有好與壞兩種。」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Chuck Berry在1956年說的那句信誓旦旦的話吧,這句話今天是否該改成:「超越Chuck Berry,把這個消息告訴Gloria Estefan,搖滾樂與古典音樂的雜交已變成近親繁殖!」
搖滾末路
搖滾樂,就總的來說,無論是內在情感、表現手法,還是創作難度,都難於同古典音樂相比,它們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的藝術,但它可以說是另一種類型的民謠,同時也是一種大眾文化。搖滾樂運動的興起,是把以往少數人所擁有的音樂奢侈品推向廣大民眾的一次革命,它以簡單真摯的情感演繹撕破了古典音樂虛偽矯飾的一面。一些優秀的搖滾樂作品,與古典音樂經典一樣,將永遠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Pink Floyid,U2,Dire Straits。
在1951年,美國克裡夫蘭電台節目主持人Alan Freed從一首布魯斯樂曲《We are gonna rock,we are gonna roll》中創造了「搖滾樂」(rock』n』roll)這個詞,而Bill Haley的《晝夜搖滾》則宣佈了搖滾樂的正式誕生,早期的搖滾樂帶有濃厚的布魯斯風格,尚難於嚴格區分。「貓王」的出現把搖滾樂逐步推向成熟,而使搖滾樂成為風靡世界的浪潮則應歸功於甲殼蟲樂隊,四個來自利物浦青春活力的形象、優美動聽的搖滾音樂征服了世界,使搖滾樂成為西方流行音樂的主流。本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搖滾樂的黃金時間,出現了民謠搖滾、藝術搖滾、迷幻搖滾、重金屬等各類不同的風格,達到了搖滾音樂的頂峰。我們回頭來看這段歷史,搖滾樂的誕生和發展有其廣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徹底解放了廣大民眾,為大眾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藝術已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唱片、電台和電視的發展為搖滾樂提供了傳播的媒介;人文精神的廣闊傳播則是搖滾樂發展的思想根源,人民崇尚自由,需要表達自我,尋找精神寄托,搖滾樂就提供了一種宣洩情浮的氛圍,同時社會思潮也深深影響了搖滾樂,60年代末期美國的民權運動和反越戰直接導致了民謠搖滾的誕生,而性解放和吸毒又是迷幻搖滾的催化劑。進入80年代則是偶像巨星的時代,流行音樂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媒體工業,傑克遜和麥當娜就是這種音樂工業的產物,他們的音樂和表演帶有濃厚的市場運作和商業氣息,同時也獲得巨大利潤回報,傑克遜的專輯銷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音樂精緻而絢麗的包裝下實則空無一物。90年代西方世界相對寬鬆平和的社會環境的產物就是平庸,我們再也無法聽到Bob Dylan用沙啞的聲音批判社會和探討人生,再也無法聽到John Lennon用歌聲演繹愛與和平。可以說從8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就可以被稱為市場音樂或是商業音樂,因為音樂發展的走向和人們審美的取向已經不取決於音樂,大家在跟時代賽跑,搖滾音樂人也成了一個綜合體,外表、裝扮和一些標新立異甚至變的比音樂更重要,像David Bowie,以及Kiss之類的重金屬樂隊,樂迷喜歡他們肯定不只是為了音樂本身。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的自殺則顯示了當前搖滾樂音樂界嚴重的思想危機,一夜成名的壓力和對商業運作的極端厭惡導致了他的心理崩潰;而最後的王牌樂隊U2的《zooropa》之類的專輯是否預示搖滾樂已經寫完了呢?各類搖滾的標新立異已經幾乎窮盡了人們的想像,樂迷們對一些花樣翻新也已不再感興趣,在歌舞昇平的商業社會裡,人們更願意看到的是「辣妹」式的美媚歌手;Secret Garden式的恬靜優美,具有衝撞力的搖滾樂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搖滾樂走向了辨證法所預示的從高潮到衰落的必然之路。
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看到Bob Dylan、David Gilmour這些年近五旬的老人們仍然在舞台上孜孜不倦的彈著吉他時,一種宿命感湧上心頭,回首搖滾樂走過的五十年,不禁感慨萬千,用Bob Dylan的一首歌來做註解,真是「時代在變」啊!
向大師致敬
- -曉 峰
唱片業賴以正常運轉的基礎是它作為一種工業能更大程度地給本身帶來更多的利潤,而這利潤的獲得是它能製造出更多的在市場上換來金錢的唱片。如何讓唱片在市場上更快地換回金錢,這是商人們每時每刻思考的問題。作為主要面對青少年市場的唱片業,它能堅持的原則就是這些唱片必須符合他們的口味、心態,而且還要不停地為換花樣地堅持這一原則。
這是一個相當艱難的課題,它必須是具有目的而不是想當然地炮製,它必須經過嚴格地預測和科學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一種計劃在市場上的可行性,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如法炮製,稍有一念之差,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即使是科學的預見和分析也達不到絕對的程度。因此在唱片界經常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有些為市場拋售的唱片往往沒有市場,而某一種風格的歌曲莫名其妙地流行起來,某一種形象的歌手突然受歡迎起來,某一種形象的歌手及其一種風格的歌曲成了熱門,進而成了一種時尚、潮流。
分析家、評論家來說,他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判斷、分析力去解釋,總結出一種現象出現的背景(社會的、經濟的、人文和乃至人為的)及前因後果,他們會講出許多各執己見的道理,他們很容易解釋、分析「英國入侵現象」、「朋克運動」、「非主流現象」、「不插電風格」……等等。而對於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覺中製造出這種現象那種運動的唱片業來說,儘管他們在事先分析、預見工作是很完善的,但結果總要超出他們的想像。在科學的預測之後總是沒有把握地冒險行動。實際上唱片界從未有過在這一種潮流出現之前預示到它要發生。他們總是在圍繞著「利潤」的前提去制定自己的計劃,在某一種現象由於唱片界與社會發生的多種行為造成之後而利用這種現象大撈一筆而已。
當唱片商發現某一種唱片在市場上非常走俏時,出於利潤指標的壓力,他們首先考慮研究的不是為什麼它會走俏,而是如何炮製出第二張類似這樣但又不完全是這樣的唱片。如果他們做了,並確實達到了預想的經濟效果,那麼肯定就會有第二家、第三家……步其後塵。這樣,一種所謂的風格、現象、潮流或是運動就出現了,而這時傳媒肯定會加入進來推波助瀾。當這種風格、現象被炮製得市場趨於飽和狀態時,它不再成為流行音樂所特有的時尚、潮流、新奇或時髦的標誌時,那麼它就會被另一種現象所替代。於是一種有規律性的商業行為在循環往復。聰明的唱片商十分清楚為某一種風格、現象炮製出的唱片會在何時達到最受歡迎的程度,何時受到冷落,並把一張張如法炮製的唱片向股票一樣不失時機地拋售出去,從中漁利。
唱片工業的這種做法,最終給我們帶來了應接不暇的潮流,給我們帶來豐富多彩或是千篇一律的流行音樂,這也是唱片維繫自我生存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但本文所要談的並不是前面的這個話題,之所以費了這麼多筆墨,只是借此想說明下面的這一個話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歐美樂壇出現的一種向大師致敬的現象。
向某一人物致敬,這個人必須是在某一領域有著特殊的成就和貢獻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這些人往往是大師級人物,值得人們去致敬。
唱片界在90年代曾出現過翻唱之風,隨後又出現「Unplugged」(不插電)之風,這兩年最熱鬧的除了另類音樂胡作非為外,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向大師致敬了。唱片界向大師致敬,就是開一場音樂會或出一張唱片向前輩人物表示懷念和敬仰,而最終總是要通過演唱一些被致敬了前輩的歌曲,製成唱片。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極簡單的紀念行動,並帶有很濃重的人情味,或表現出一種人性的美德。但這美德的背後,卻是極直截了當的商業行為。
我們分析一下這兩年出現的「向大師致敬現象」。
首先,今天確實該向大師致敬了。流行音樂發展了四五十年,有多少歌星沉浮起落,但總有些讓人難以忘懷的人物。特別是那些幾十年前的音樂,即使用最先時的錄音技術和技巧也無法再現它最初的神韻了,這使人們難免不對那些過去的音樂,過去的時代,過去曾獨領風騷的人物產生懷念之情,向大師、向前輩致敬很符合人們的懷舊心理。
其次,向大師致敬是90年代初翻唱之風的另一種翻版。在唱片業進入90年代後,翻唱之風日盛。其實翻唱一直是歐美唱片界商業行為中很重要的一項舉措,歐美唱片公司有一個A&R部門(一個負責藝人和曲目的部門)是專門負責讓歌手翻唱再版唱片的機構。但進入90年代,翻唱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密集,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創作上的匱乏,唱片公司在市場上找不到方向的結果。因此,更多的時候,用翻唱來搪塞消費者。但這種現象不能永無休止地下去,時間一長人們就會生厭,因此,要變著花樣地翻唱。無疑,向大師致敬成了一種很符合潮流又能掩飾創作匱乏的商業手段。
再次,向大師致敬在市場上的可行性。老歌新唱,總會搞出點新意思來,更何況還打著致敬的招牌。往往向大師致敬的唱片都雲集各路精英,各顯其能,這本身就很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在市場上也必是能刺激消費者,雖然它不像一張熱門唱片那樣走俏,但也絕對能保證其賺到足夠的利潤。
向大師致敬是從哪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推出來被致敬了大師是何許人,由於資料所限,筆者無從查考,但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倒可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向大師致敬的唱片。
「A Tribute to Woody Guthrie」。這是筆者聽到的最早的一張向大師致敬的唱片。Woody Guthrie,美國民歌運動之父,他出生於1912年,他是一位詩人,歌手,一生中給人留下了上千首詩,上百篇文章以及一種生活方式。他被稱為「美國傑出的民謠作曲家」、「一位不出聲的荷馬」、「和沃爾特.惠特曼一樣偉大的人物」。在他的影響之下,才出現了Pete Seeger、Bob Dylan這樣偉大的民歌手。1967年10月,這位偉大的人物與世長辭,1968年1月2日,為紀念這位「民歌之父」,當時最著名的民歌手走到一起,在紐約的卡內基演出大廳,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當時參加演出的有:Judy Collins、Bob Dylan、Jack Elliott、Arlo Guthrie、Tom Paxton、Pete Seeger等。在兩年後,1970年9月,包括第一次紀念Woody中的Jack Elliott、Arlo Guthrie、Pete Seeger以及Joan Baez、Country Joe McDonald、Earl Robinson等民歌手在好萊塢又舉行了一場紀念Woody的音樂會。兩次音樂會都以演唱Woody的名曲為主,最後,這兩次錄音合併列一起,製成唱片,於1972年出版發行。這是一張名副其實向大師致敬的唱片,那些受過Woody熏染的新一代民歌手,帶著崇敬之情參與了這兩次活動,這張唱片十分值得收藏,一方面它彙集了當時最著名的民歌手,另一方面,他們唱的都是Woody的名作,如「Hobo's Lullaby」、「Jesus Christ」、「1913 Massacre」、「This Land Is Your Land」等。
「Roots of Rhythm and Blues:A Tribute to the Robert Johnson」。這又是一張值得收藏的Tribute唱片。這張唱片之所以值得收藏,一方面它是向20、30年代布魯斯大師R.Johnson致敬,另一方面它彙集了各路布魯斯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張唱片錄製於1991年美國Smithsonian民歌音樂節的現場錄音,但它完全再現了20、30年代布魯斯音樂的效果和氛,沒有什麼電聲樂器,代之是簡樸的口琴、吉他、鋼琴伴奏,用吟唱的方式原汁原味把演繹了25首布魯斯、民歌名曲。同時,這張唱片也獻給當時77歲高齡的布魯斯歌手Johnny Shines,他在這張唱片中演唱了8首歌。
「If I Were Carpenters」。這是一張饒有趣味的致敬唱片,是為紀念Carpenters兄妹出道25週年而錄製的一張唱片。以往,向大師致敬總是要畢恭畢敬、嚴肅認真,而這張唱片卻反其道行之。Carpenters的悅耳、輕鬆、優美的歌聲被一幫另類們「遭塌」得面目全非。像Sonic Youth、Redd Cross、4 Non Blondes這樣無法讓Carpenters歌迷無法接受的樂隊,用他們的風格能致敬出什麼效果呢?這種強烈的對比自然提起了人們的興趣來。這張唱片值得收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90年代,另類音樂的崛起標誌著過去的主流音樂時代的結束,而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另類向主流大師致敬,不單是一種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Farewell。
「Ruby Trax」。這是一張更有趣的致敬唱片,致敬的動機是為了紀念英國著名流行音樂刊物NME(新音樂快訊)雜誌創刊40週年,出版了三張一套的唱片。其中由40個英國朋克非主流樂手翻唱了40首英國BBC排行榜冠軍歌曲 。一群另類玩一堆流行金曲,效果可想而知,絕不次於向Carpenters致敬。
關於向大師致敬的唱片近來出版了不少,比如向80歲高齡的口琴大師Larry Adler致敬的「The Story of Gershwin」;向Elton John和Bernie Taupin這對黃金搭擋合作20週年致敬的「Two Rooms」;向Elvis Presley致敬的「It's Now or Never」;向Van Morrison致敬的「No Prima Donna」;向Kiss樂隊致敬的「Kiss My Ass」;向Jimi Hendrix致敬的「Stone Free」;向Led Zeppelin致敬的「Tribute」。此外,Leonard Cohen、Eagles、The Byrds、Curtis Mayfields、Black Sabbath、Marvin Gaye、Pink Floyd等一些大師們不同程度地遭到致敬。這裡,這些唱片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聽聽。
回到本文的開頭,「向大師致敬」是唱片業煽動起的一股潮流,而且,唱片界在致敬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致敬的手段,使其趨於商業化、娛樂化,而這正是唱片業宗旨所在。我們看到,由充滿敬意嚴肅認真地向大師致敬到後來隨隨便便並充滿商業氣息地向大師致敬,這其中的變化就是商業的遊戲規則,一旦這種遊戲規則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它最初的意義也便不復存在了。
這種致敬的方式說到底還是唱片公司為尋求商業市場所做出的舉措,致於被致敬的人應如何被致敬,應致敬到什麼程度,這都是次要的。
好啦,搖滾歌星向大師致敬,唱片商向金錢致敬,兩全其美,玩吧!
洛杉磯金屬重鎮Metal Blade
一個名叫Brian Slagel的音樂狂熱分子整日游弋於洛杉磯的郊區,並幾乎以病態的方式完全沉 溺於觀看當地的一些被主流音樂廠牌所不屑的金屬樂隊的演出。Slagel白天在傳奇性的金屬商業中心Oz Records工作,夜裡則在第一家美國金屬樂迷雜誌《The New Heavy Metal Revue》中供職。Slagel詢問一些出版商朋友,自己打算出一張地下金屬樂隊的作品合輯,並將其予以廣泛的傳播,他們說,這沒問題。於是,Metal Blade唱片公司就誕生了。
當然,事情並非是如此簡單。Slagel每天要在Oz Records和Metal Blade唱片公司中呆上17個小時,他將已物色好的地下金屬樂隊的作品收集起來,這些樂隊包括Metallica、Ratt和Black 'N Blue等,當然這只是這一批樂隊中的一小部分,最後作品被輯錄於一張合輯之中,以《The New Heavy Metal Revue》的名義予以出版發行,合輯就是日後成為經典性作品的《Metal Massacre》。
其實在《Metal Massacre》發行之前,Metallica樂隊是不存在的。據Slagel回憶說,在1981 年初的時候,當時已日益繁盛的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NWOBHM)運動在洛杉磯地區 卻只有三個這樣的狂熱分子:Slagel、一個丹麥小子Lars Ulrich和另一個朋友。他們三個常常聚 在一起,跑遍了整個洛杉磯地區的每一家唱片店去搜尋NWOBHM浪潮中不斷湧現出的最新的唱片。
一年之後,Slagel向Lars提起打算要做一張金屬合輯,不久Lars就給Slagel打電話說,他已經和James Hetfield一起演奏了一些翻唱歌曲,如果現在自己創作一首曲子,是否能收錄於這張合輯中。Slagel當時就許諾說,當然可以。於是Lars就創作並錄製了一首「Hit The Lights」交給Slagel, 這時Lars給自己的樂隊命名為Metallica。
「倒退到當時,要集結那樣一些樂隊並錄製一張金屬合輯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Slagel說,「當時沒有其它音樂廠牌願意經營金屬樂。我問一些樂隊能否給我提供一首自己創作的曲子,他們很痛快地就答應了。事情就是如此。」但是,至少在最初,Slagel並不打算要把在Metal Blade唱片公司的工作變為一個專職性的工作,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並不是一種很好的賺錢方法,的確不是。但事 實上,Slagel是如此地喜愛這種音樂,以至於割捨不下。「Metal Blade最開始是作為對那份金屬雜 志的促進和推動而存在的,」Slagel解釋道,「但是其反響卻異常熱烈,所以我決定放棄一學期的學業來看看事態究竟會怎樣發展下去。」
事實上,Slagel就再也沒有回到學校去。在Metal Blade旗下的第一張作品《Metal Massacre》獲 得了超乎想像的巨大成功後,Slagel又在1982年底相繼發行了Bitch和Demon Flight樂隊的專輯。緊接 著,帶著怒吼和咆哮之聲的《Metal Massacre 2》合輯呼嘯而出,其中的新增樂隊包括Armored Saint 和Warlord,這張合輯的誕生則繼續鞏固了本套系列合輯的巨大威名和聲望,這裡也是這批金屬樂隊展 示他們才智的地方。諸如Slayer、Metallica、Voivod、Fates Warning、Metal Church、Flotsam And Jetsam、The Obsessed、Dark Angel和Sacred Reich等樂隊都是借助於《Metal Massacre》這一系列 的金屬合輯而開始發跡的,像這樣的樂隊還不計其數。
Slagel曾極為成功地從地下發掘出了Metallica樂隊,而在1983年偶然碰到了Slayer樂隊之後, Slagel又再次創造了一個史詩般的神話。Slayer的音樂生涯開始於《Metal Massacre 3》合輯,並在 日後相繼發行了四張經典唱片:《Show No Mercy》、《Haunting The Chapel》、《Live Undead》和 《Hell Awaits》。「我第一次看見Slayer樂隊是在Anaheim的一個叫Woodstock的俱樂部裡,他們正為 Bitch樂隊作開場演出,」Slagel回憶說,「他們演唱的曲目中有一半是Judas Priest和Iron Maiden 的曲子。但當我走到後台去問他們是否願意在《Metal Massacre》系列合輯中錄上一首歌時,他們立 即就答應了。他們還問我是否能給樂隊出一張專輯唱片,我說當然了。」
然而,在這個處於半開化狀態的「文明」社會中,人們認為Slagel要簽下這樣一支非常極端的樂隊一定是瘋了,不過這並未使Slagel感到困惑。他說:「很多金屬樂雜誌都討厭這支樂隊,他們認為 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小子們卻非常喜歡Slayer,樂隊是如此的令人驚異和讚歎。我想我並不關心人們是怎樣考慮的,但如果我喜歡這樣的音樂,我就會將它挖掘和曝露出來。我的意思是,沒有其他人會這樣做的。我感到這是我的責任和職責所在。」
Metal Blade終於在1984年發生了一次大的激增和爆炸,這不僅僅是指Slayer樂隊,還包括以下一系列值得誇耀的名字:Fates Warning、Lizzy Borden、Voivod、Trouble、Omen和Hellhammer(後來演 變為Celtic Frost)。在當時,美國金屬音樂的面貌似乎是Def Leppard、Quiet Riot和Ratt的天下,但實質上金屬樂的核心與心臟地帶卻是強烈跳動著的Metal Blade。
在擁有了這樣一批令人膽戰心驚的金屬樂隊之後,Slagel是否意識到自己正領導並發起了一次猛烈的金屬樂衝鋒?「在一定程度上,」Slagel宣稱道,「我這樣做只是緣於自己喜歡這類音樂。我從來沒有設想過金屬樂會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這其中包含著太多的天才與智慧。樂隊創作出這類音樂只是因為他們願意這樣做。沒有人打算從中牟利,也沒有人打算要成為搖滾明星。」
正是由於對金屬樂的摯愛和一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Slagel和Metal Blade走向了更為成功的1985年。在這一年當中,Metal Blade不僅僅發行了Destruction、Slayer、Fates Warning和Sodom等偉大樂隊的專輯唱片,而且Metal Blade唱片公司還從Slagel母親的車庫裡搬了出來,並有了一間合適的辦公室。
1985年,Metal Blade首次與Enigma/Capitol唱片公司結成聯盟,他們聯手進行唱片的出版、發行工作。直到1987年,Metal Blade被允許可以直接通過Capitol唱片公司來進行出版和發行。正因為有了這樣 便利的條件,像Sacred Reich、D.R.I.、Fates Warning和Trouble等樂隊又為Metal Blade增添了更多成 功的光彩。自此之後,Metal Blade載著金屬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馳著。Metal Blade為了強化及 加劇其帶著切割性邊緣的刀片風格,發掘出更為年少的天才,而成立了旗下的子公司Death唱片公司,其 下屬樂隊包括Corrosion Of Conformity、The Mentors、Cryptic Slaughter以及後來的Cannibal Corpse 和Atheist。
與此同時,Metal Blade所拓展的音樂風格又新增了另類音樂和成人搖滾音樂,這使得Metal Blade在 音樂上的眼界也愈發開闊起來。其新簽的樂隊有Pricess Pang、Goo Goo Dolls、Nevada Beach和Junk Monkeys 等,同時也發行了一系列大獲成功的唱片,這樣的直接後果便是打破了Metal Blade作為一個純粹性和獨佔性的金屬唱片而存在著的陳規老套。但另一方面,諸如Armored Saint、Lizzy Borden、D.R.I.、Trouble 和其他的一些極端金屬樂隊則支撐和增強了Metal Blade是金屬音樂流派中不可替代的霸主地位與威名。
「只要我喜歡某類音樂,我就會簽下它,」Slagel解釋道,「不管它是金屬、另類、工業、死亡或是其它什麼音樂風格,只要我喜歡,我就會簽下它。」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Metal Blade迎來了它更為成功的 十年,90年代看來會使Metal Blade變得愈發繁榮興旺起來。在Metal Blade的歷史上不僅發行過GWAR、 Cannibal Corpse和Fates Warning等樂隊的強有力的專輯,更在1990年,Metal Blade與龐大的Warner Bros. 唱片公司簽訂了一份全新的多層次出版發行協議。
「這些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失去一些樂隊,他們都到了主流唱片公司,」Slagel承認道,「因為廠牌的哲學觀點與思想允許提供一個讓樂隊自由選擇的機會,地下或是主流。我們與Capitol、Warner唱片公司簽立的協議會保障我們與樂隊一起工作,並且跟隨樂隊一起達到下一個高峰,而且並不需要以失去他們來作為代價。我們的確不會失去這些樂隊。」「當我們與Warner Bros.唱片公司的協議終結之後,我們確實很不高興,因為我們合作得很愉快。於是我們又開始在每一個主流發行公司中挑選合作夥伴,而Priority則是最佳 的選擇,它能很好地與我們一起來經營樂隊。」
在與Priority、R.E.D.簽訂了雙渠道出版發行協議的同時,Metal Blade還將其發行事務交給了一些獨立廠牌,諸如Fifth Column和Unsafe Unsane,以此來進一步發展象Chemlab和The Organization這樣的樂隊。 Slagel在談到1995年關於Metal Blade的發展姿態和方向時宣稱:「我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尋找優秀的樂隊。Metal Blade始終致力於發掘出全新的、與眾不同的樂隊,與他們簽約並看著他們完成一件又一件的驚人之舉。」
基於以上的這種觀點,從創始之初直到今天的15年間,Metal Blade已經完成由一個具有獨立精神並辛 勤工作的小子到一家皆盡天才並與主流出版發行公司簽約的音樂廠牌的巨大轉變過程。在1995年6月,Metal Blade在歐洲的辦事處正式開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但Metal Blade的最具氣質和風格的標記卻永遠也不會變。正當這塊鋒銳無比的刀片以每分鐘數英里的速度飛馳而過時,Metal Blade也始終未曾停息過半步的時間,像Grip Inc.、Skrew、Thought Industry和Beats The Hell Out Of Me等樂隊再次擦亮並磨快了這把 金屬刀片。
在硬搖滾和金屬樂廠牌不斷誕生並繁衍的今天,我們也回顧著金屬音樂在昨日的輝煌與燦爛,於是Metal Blade不僅僅在這段光輝歲月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被看作是金屬樂的明日希望,更應該是整個金屬 樂歷史中最恢宏的篇章。
Pink Floyd 的墮落
作者:沈顥
因為Pink Floyd早已是個「遲暮的美人」,所以當我拿到美國Billboard榜連續上榜4周的新大碟《The Devision Bell》時,本沒有幻想著能夠重現其絕世魔力,所以我並沒有失望。 雖然已經習慣了面對殘局,但還是專心致志地想從《The Devision Bell》中尋找出一些樂隊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然而令人遺憾,整張大碟中充斥的是對以往作品的模仿,尤其是《Dark Side Of The Moon》中大量的音樂元素又被重新組合,但那已是20年前的時髦了。
Pink Floyd習慣於在大碟中注入一些純音樂作品,這張大碟也不能倖免。第1首「Cluster One」便是純音樂作品,可惜的是它似乎是70年代樂隊自己的作品「Wish You Were Here」的剽竊之做,雖然它試圖用電子噪音營造一種出人意表的宇宙感受,Pink Floyd似乎沒有意識到近10年來電子音樂的庸俗化程度。這種情況在第4首「Marooned」中同樣出現,它以持久的鋼琴協奏為細細的主線,再加上刺耳單調的合成器、騙人的音響效果,差點使人誤入陷阱。合成器破壞樂感已成為這一代新音樂的弱點,而Pink Floyd卻偏偏如獲至寶。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Pink Floyd對環境音樂的創造性運用,比如說「Time」前奏效果中床邊鬧鐘聲、教堂鐘聲的乾脆利落的使用,與後面的回音吉他、手鼓呵成一氣,反射出時光的寧靜。新大碟中再無這種天才式的創意。只是在最後一首「High Hope」中,自始至終我們都可以聽到一種輕微的鐘聲,那就是這張大碟的主題:The Devisio Bell( 戴維遜鐘聲)。它指的是議會在要求議員表決前的提示鐘聲,鐘聲後議員已成為兩個陣營,你要麼反對,要麼贊成。這似乎正是在影射Waters與Gilmour的分歧。
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奇怪地從這張大碟中發現Gilmour的演唱其實是對Waters噪音的一種離奇般準確的模仿。這種現象在「Come Back To Life」一曲表現得尤其突出,Gilmour的每一個樂句、每一個和聲、每一個呼吸聲都幾乎帶有Waters的特點。這首作品應說是此碟中比較優秀的作品,編曲極為豐富,你可以欣賞到Gilmour隱藏在Mason的鼓聲中出色的吉他演奏。
此外,在「Lost For Words」中Gilmour隨心所欲的演示同樣使人迷醉。他的吉他演奏特點是似乎從來都不會驚慌失措。每當Gilmour進入他的音樂境界後,他似乎總想用吉他給你講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Gilmour的吉他便是此張大碟中值得我們欣賞的部分。
整張大碟中缺少如「Time」那樣的另類風格的優秀作品,如果有,大概也就是那首「What Do You Want From Me」,但也只是簡單的相似而已。不過碟中有兩首歌值得注意,一首是「A Great Day For Freedom」,一脈相承了1980年《The Wall》的風格,幽雅的音樂,尖酸的嘲諷,一直便是Pink Floydd美德。在這首歌中,他又唱:「當國界線移動如同沙丘/而國家卻躲在憂鬱的陰影中/清洗著沾滿鮮血的雙手/那雙手曾緊握光榮與歷史。」另一首「Wearing The Inside Out」是此碟中最流暢的一首,也試圖營造一種潮濕而詭異的音樂效果。「High Hope」是最後一首,也是這中大碟的主題,在貫穿整首作品的鐘聲隱顯下,Gilmour的那種受傷感又浮現於整首歌曲中,是他演繹得最為成功的一首,可能是因為有感而發吧。音樂上的孤獨,對忠誠友情的懷疑與珍惜,似乎就是這首作品傳達的信息,也是整張大碟想表現的意義:歲月飛逝,Pink Floyd這個名字還能存在多久?
史上最重要的12張朋克唱片
作者:簡巍
他們---無論是誰, 總是聲稱朋克改變了音樂世界。假如我們一旦聽過一張Eater的專輯, 排行榜上恐怕就不 會David Bowie、 The Bee Gees、Elton John和那些彈吉他的長頭髮美國人的位置了。 當然,它從未發生。The Clash變成了The Rolling Stones (事情本身倒不是絕對的壞事,但是……),其它來自英國地下樂壇的朋克樂隊也都分崩離析了。
但是, 有一條線貫穿始終,從The Stooges開始,經過英國的流氓們、The Pogues、Nirvana直到現在的Green Day, 他們在1977年時都只有五歲。它表明無所觸及的朋克音樂實際上觸動了方方面面。朋克包含偉大的精神,並且是許多美妙事物的催化劑,同時它因為創作出了一些光彩奪目的音樂而盡到了責任。以下是其中的12最佳:
The Adverts 《Crossing The Red Sea With The Adverts》,Bright公司,1978年出品 儘管在今天的朋克名人祠中The Adverts不是一個值 得吹噓的名字,但是作為倫敦Roxy俱樂部的固定表演者, 它是確立這一音樂圈子的樂隊之一。 歌手Tim Smith和貝 司手Gaye Advert結成的這一組合最初被The Damned樂隊 的Dave Vanian發現, 組隊一年後他們製作了首張朋克專 輯,其中包含大膽的旋律和深思熟慮的、充滿反語的歌詞。 開場曲One Chord Wonders標誌出他們的音樂風格, 一首 講述一名殺人犯被處決後將眼睛捐獻出來的故事的歌曲博 得了各地假做多情的朋克們的喝彩。 最佳歌曲: Gary Gilmore's Eyes、 No Time To Be 21 精彩瞬間: 關於殘疾人的歌曲 「Realising On Wheels」
Nirvana《In Utero》,Geffen公司,1993出品 這是Nirvana樂隊最朋克的專輯。 經過專輯 《Nevermind》 的商業輝煌及其成功帶來的瘋狂之後, Kurt Cobain僱用了反商業製作人Steve Albini試圖錄製 一張盡可能原汁原味的專輯。它運用了比前作更豐富的音 樂素材,並且在其核心蘊含著袒露Cobain最深層的恐懼和 脆弱的用心。 像「Rape Me」這樣個人化的歌曲的直面痛 苦的展現在現在做一回顧,也許可看作是一種警告,它在 當初被與這個煩惱歌手最親密的人們所忽視。但是作為藝 術,這正是它的朋克所在。 最佳歌曲:Rape Me、Scentless Apprentice 精彩瞬間: 歌曲「Radio Friendly Unit Shifter」 中的自厭情緒
Buzzcocks《Love Bites》 ,United Artists公司, 1978年出品 曼徹斯特的Camp Punk奠立於Pete Shelley與眾不同 的嗓音和一些粗聲粗氣的狂呼亂叫的流行歌曲之上。歌曲 「Ever Fallen In Love (With Someone You Shouldn't've)」達到第12名,並將全國朋克的目光引向 即將面世的專輯《Love Bites》 。該名稱暗指Shelley在 Howard Devoto於1977年3月離隊後開始控制的對少年性焦 慮的迷戀。《Love Bites》是快速、狂暴和自戀的專輯, 對於那些想再次回味自己的第一次性行為的人來說是絕好 的專輯。 最佳歌曲:Ever Fallen In Love…、E.S.P. 精彩瞬間: 歌曲「Ever Fallen In Love」的最後10 秒。
Ramones《Rocket To Russia》 ,Sire公司,1977年 出品 這個紐約Cbgb俱樂部裡產生的最快、最傻的樂隊用他 們笨拙的歌曲迅速地贏得了英國朋克們心中的位置。歌手 Joey的歌聲聽上去就像他的半個大腦被摘除了一樣,而吉 他手Johnny的彈奏就像他的手指被切掉了一半。 The Ramones的最佳半小時來自專輯《Rocket To Russia》 , 快速飛行的歌曲像一杯刺激的雞尾酒,高情緒,低智商。 The Ramones是如此偉大以至於朋克們甚至不介意他們留 的長髮。 最佳歌曲:Cretin Hop,Teenage Lobotomy 精彩瞬間: 歌曲 「Teenage Lobotomy」 中「Guess I'm Gonna Have To Tell'em /That I've Got No Cerebellum」一句。
The Clash《The Clash》,Cbs公司,1977年出品 對許多人來說,它是五張必備朋克專輯之一。其封面 是身著典型朋克服裝的樂隊成員,背景描繪了警察在試圖 鎮壓一場暴亂。 儘管吉他手/歌手Joe Strummer和mick Jones分別從r&B和glam Rock的背景下成長到朋克中來, 但The Clash之聲被許多人認為是朋克的精髓。 它的吉他 彈奏堅硬而迅速,生硬粗暴的演唱準確地觸及到真正的城 市問題。這張處女作中的作品使樂隊獨樹一幟,他們完美 地捕獲到煩惱少年們的情緒---需要一個團結一心的理由。 在許多方面,這個理由就是The Clash。 最佳歌曲:Garageland、Career Opportunities 精彩瞬間:歌曲「White Riot」中的警笛聲。
The Damned《Damned, Damned, Damned》 ,Stiff公 司, 1977年出品 朋克系列裡玩笑般的小人物, 倫敦的四人樂隊The Damned不帶任何政治綱領和傳統才藝闖上這一舞台,但是 他們為之注入活力,結果在一個短時期內成為主要的朋克 樂隊。 這張第一個進入排行榜的朋克專輯由Nick Lowe制 作,封面是四名成員滿臉塗著膠水的醜態,其中有12首極 其精彩的缺乏理智的瘋狂歌曲。 歌手Dave Vanian的能量 準確地、沒頭沒腦地發洩出來,使它成為真正的傑作。 最佳歌曲:New Rose、Neat Neat Neat 精彩瞬間: Brian James在歌曲「New Roes」中的前 奏
Dead Kennedys 《Fresh Fruit For Rotting Vegetables》,Cherryred公司,1980年出品 由Jello Biafra領導的這支舊金山四人樂隊是少數幾 支在英國沒有遭到廣泛猜疑的美國朋克樂隊之一。毫無疑 問, Dead Kennedys是完美的。一個注定要激怒美國人的 名字,一些與美國商業社會格格不入的歌曲,這張處女作 展示了樂隊的力量,Biafra伴有高聲譏笑的演唱同牆一樣 的噪音一起呼嘯而出。如此出色的樂隊是無法被忽視的。 最佳歌曲:Holiday In Cambodia、California Uber Alles 精彩瞬間: 歌詞 「Slave For Soldiers Until You're Starved / And Then Your Head Is Skewered On A Stake."
Green Day《Dookie》,Reprise公司,1994年出品 該專輯是美國80年代初朋克樂風復興時的王者之作。 加利福尼亞的孩子們沒有主宰世界的打算,但當《Dookie》 (對英國人來說是狗屎)被校園電台接受並成為超新星之 時, Green Day以其孩子氣演繹的這一幕生活荒誕劇突然 使他們獲得了巨大的聲譽。這些對最初的朋克時代幾無印 象的白人爛仔表演著生澀、快速的流行歌曲,像是給災難 開的一張處方。但是歌手Billie Joe Armstrong驚人的熟 練表演和覺醒於grunge虛無主義的日漸增長的意識使 green Day成為90年代有趣的另類。 最佳歌曲:Basket Case、When I Come Around 精彩瞬間:歌曲「When I Come Around」中絕妙的和 聲
Sex Pistols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Virgin公司, 1977年出品 空前絕後的朋克經典,唱片上的最純粹的反叛音樂。 儘管沒人會在當時感謝你所作的評價, 但Sex Pistols之 聲很多要歸功於吉他手steve Jones在傳統搖滾音樂來復 曲基礎上做的改造。他們的音樂駕馭著一大堆奇談怪論, 其演唱最終定義了朋克唱法,最後帶給人的是氣勢洶洶、 令人生厭和狂妄自大,並且永遠也無法挽回。事實上,當 人們第一次聽到這張唱片時,他們認為它會搞垮文明社會。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讚揚啊! 最佳歌曲:Anarchy In The Uk、Pretty Vacant 精彩瞬間:「Bodies」裡的叫喊
The Stooges《Fun House》 ,Elektra公司,1970年 出品 與同年發行的Mc5的 《Back In The Usa》 一起, 《Fun House》 為現在大多數朋克樂手所承認是他們最初 獲得激勵的專輯。該專輯以其糟糕的音響和演奏描繪出一 幅垃圾般的生活場景,被那些除了吸毒和看電視便無所事 事的人們所推崇備至。 Iggy Pop神經質的演唱和ron Asheton的吉他將朋克音樂在其名稱被創造出來之前帶到 人間。 最佳歌曲:Loose、Tv Eye 精彩瞬間: 歌曲「Loose」,歷史上最濃郁的毒品之 聲。
The Stranglers《Iv Rattus Norvegicus》,United Artists公司,1977年出品 The Stranglers比他們同時代的朋克樂手都要老道和 聰明些,因此他們的這張處女作也與眾不同。他們的短促、 迅速的能量爆發使其音樂在競爭對手之間標新立異。這是 一張陰鬱的唱片,瀰漫著迴旋的風琴聲,像是魔鬼在撫弄 著鍵盤。 The Stranglers公然掠奪了the Doors的音樂, 但其中慢慢滲透出的卑劣的情感使他們不僅僅是個複製者。 最佳歌曲:Hanging Around、Down In The Sewer 精彩瞬間:歌曲「Peaches」中,Hugh Cornwell對那 個女人的問話。
The Undertones《The Undertones》 , Sire公司, 1979年出品 來自北愛爾蘭倫敦德裡港的朋克,洋溢著青少年無憂 無慮的生活觀。 歌手Feargal Sharkey舉止滑稽,因此樂 隊只得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此後,樂隊製作了一張朋克 專輯, 反映出遠勝於他人的年輕無慮的感情。 The Undertones不會在意政治,他們更關心搞一次旅行,就像 他們自己聲稱的那樣。但是在如此謙遜的態度下,產生了 最棒的朋克單曲之一「Teenage Kicks」。 最佳歌曲:Teenage Kicks、Jump Boys 精彩瞬間:歌曲「Jimmy Jimmy」中Sharkey羊叫一樣 的和聲。
電視傳媒與搖滾樂
婁& Sun L.
電視無疑給我們的歌手樂隊帶來了巨大的名聲和利益:觀看者的數目不再是幾千、 幾萬,而是遍及全球的上百萬、上千萬;「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此言不虛,憑 借上視亮相這股東風,唱片銷量可以向上一連翻上幾個觔斗,要多風光有多風光。這真 是件「何樂而不為」的事情。
但是...且慢!
歌手樂隊與電視傳媒從來就不是一對步調一致的夥伴。 從Sullivan Show同意播放 貓王的上半身演出, 到Top Of The Pops因Robert Smith拒絕擦去唇膏而將The Cure踢 出局為止,電視與搖滾這幾十年來的合作可以形容為「磕磕跌跌,別彆扭扭」。一方謹 慎威嚴、冷靜矜持,一方則年輕氣盛、冒失激進----此間摩擦怎可避免!有些專業人士 對於這個矛盾倒另有一番有趣的見解:「對於樂隊的『胡鬧』,電視台實則暗中歡喜, 因為觀眾樂於觀看這些非正規的、並常為他們提供飯後聊資的樂隊軼事。」「電視是片 受制約的空間,一旦打亂了它的秩序,倒反而投合了觀眾的胃口。」 尷尬的意外層出不窮,請看諸位歌手「自編自導」的滑稽錄像----
※ 87年Jesus & Mary Chain樂隊在Top Of The Pops節目中首演時,Jim Reid不知 出於何動機,一改排練時立地不動的姿式,代之以大搖特搖立式麥克風,活像一個幹活 賣力的越南伐木工。 電視台的老爺們對此暴跳如雷。作為懲罰,他們再也沒有向Jesus & Mary Chain伸出過邀請之手。 94年在Later中表演時,Jim Reid故態復萌,儘管其間 列席的不乏其他樂隊的革命同志,他仍在演唱時添加了許多愚蠢的顫音,刺耳又難聽, 唉,貽笑大方。不過從Jim Reid向老記們傾吐的苦水中,我們會不會感歎一句「家家有 本難念的經」 呢?---「我其實是被電視攝像機給嚇住了,一上鏡就緊張,唯一的對策 就是先把自己灌個爛醉。 」他曾砸爛了一台不斷向他靠近的價值4萬英鎊的攝像機,後 來又花費幾天時間苦勸電視台不要播放這段「意外插曲」,後者不為所動,照播不誤。 上帝保佑Jim,但願大家都比較健忘。 ※ 89年The Cure在上Hollan's Countdown節目前, 和「香蕉女郎」Bananarama碰 了幾杯禮節性的雞尾酒。孰料立竿見影,一上節目就大出洋相,Lol Tolhurst甚至掀翻 了他的鍵盤。這則軼事告訴我們,酒是不可隨便喝的,特別是自己還沒有鍛煉出一定酒 量的情況下。
姑娘們在這方面也頗有建樹。Bananarama的Keven Woodward在Tube節目已開始直播 後仍大聲嚷嚷:「輪到我們了嗎?輪到我們了嗎?」嘿,頗有男兒不苟小節的性格。 ※ 85年在英國BBC二台的特別節目Rock Around The Clock作表演時,New Order的 一位老兄Bernard Summer大失水準。先是向香港的黎「天王」看齊,唱歌跑調;繼而在 唱「In A Longly Place」這樣的慢歌時不斷催促鼓手Steve加快節奏,可惜在下無法親 耳恭聽這慢歌快唱的效果究竟如何。 事不過三, 他甚至還把一首歌的歌詞即興改成: 「我希望有人告訴我What the fuck we should do」! 絕對New Order一派,絕對娛樂大眾。
※ Pink Floyd 67年第一趟美國之行時,頻頻在電視裡露臉。在做Pat Boone Show 時, 酸勁十足的Syd Barret全然不理會東道主Boone的熱情提問,甚為無禮。後來,為 American Bandstand做See Emily Show時,攝影機一轉開,Barret馬上就收斂起笑容, 愉悅的表情一掃而光,目光呆滯,漠視前方,其變臉速度之快可用十分之一秒來計算。
※ 吸毒事件很少曝光, 但若是當事人自己露餡,終究怨不得別人。1977年,「變 色龍」David Bowie和Marc Bolan Show的主持人Bolan一身可卡因味地跑上台。Bolan剛 走近麥克風,就一個踉蹌跌到台下,這對道友雙雙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節目開始不到30 秒就被換成了廣告。
※ Ann Peebles和Lenny Kravitz可謂同病相憐,兩人分別在Later和Friday Night Live At The Dome中表演時,嗓子實然失聲,上不去又下不來,別提有多尷尬了。
※ 如果說嗓子卡殼尚屬少見的話, 設備失靈倒常叫人暗捏一把汗。 Beatles的 「Hey Jude」剛唱到一半,Paul McCartney的麥克風突然失靈,台下頓時噓聲一片,怪 叫,扔東西,吹口哨,極是熱鬧。只有我們這位Beatles老兄,一個人傻傻地站在台上, 滿臉迷惑。
Redskin在Tube的演出更是叫絕,大提琴Martin Hense的麥克風根本就沒有打開過, 奇怪的是當時楞是沒人聽出來。
。 ※ 樂隊自己要糟踏形象卻是旁人幫也幫不了的事情。 Stones Roses一直保持著低 出鏡率。89年12月,他們的一首「Fool's Gold」榮登排行榜。Latr Show於是邀請這些 Roses作現場表演。結果出人意表,一曲「Made Of Stone」才唱了45秒鐘,聲音就沒了。 導演Macleod趕忙四處道歉, 並叫Roses立即準備下個節目。Roses一干人呆坐在攝像機 前,麥克風裡傳出的不是歌聲而是Ian Brown不耐煩的抱怨:「我看我們是在浪費時間, 夥伴! 」 然後他們齊聲大叫: 「Amateurs! Amateurs! (菜鳥! 菜鳥!)」宣傳商 Davies覺得自己這時候應該做一下緩解工作,便問Iran Brown可否準備下一首歌。「你 以為我們是什麼, 米老鼠嗎?」Brown言罷,拂袖而去,把一大屋子人全晾在那兒了。 自那以後,Stone Roses「傲慢自大」的惡名不徑而走,樂隊再也沒作過實況演播。
※ Human League 95年在Elevazen低聲吟唱「Tell Me When」時,歌聲被伴奏的鼓 聲全然覆蓋,以致演播室的觀眾聽得一頭霧水,面面相覷,交頭接耳。我們的樂手卻對 此毫無所知,依然有板有眼、情深款款地唱了下去。 ※ 歌手與現場工作人員也會產生衝突。 Corrosion Of Conformity的貝司Mike Dean就在1994年的World節目上演了「90秒的正劇和90秒的鬧劇」 。他因不滿一名攝影 師兩次弄掉了電線插頭,抓起貝司就向後者扔去。一回不中,又扔一回,那個可憐的攝 影師狼狽地掉進了觀眾席裡。儘管樂隊其他成員仍在若無其事地繼續表演,電視台還是 把畫面切換成了廣告。
※ 9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上, Jon Secada真正是唱出了風采。他在演唱時一 不留神掉進了舞台上的一個洞裡----可以肯定,他不是故意掉進去的----Secada不屈不 撓,繼續在洞裡縱聲高唱,留給全球億萬電視觀眾還是被他動人的歌聲和一個在洞裡前 後晃動不已的大額頭----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啊。
※ 有些時候, 歌星們也幹些自打耳光的傻事。Iggy Pop在95年做White Room節目 時熱情過盛,以致於縱身向台下已經開始散場的人群一躍----觀眾們顯然還沒有感染上 他的這種巨大的熱忱, 「砰---」 他們聽任這位感覺良好的大腕重重地摔在地板上。
1977年,John Cale在接受Granada的So It Goes節目採訪時,堅持要把一條長長的 灰色披肩包在頭上,不知他究竟是作何打算。
※ Dean Martin 64年說到Rolling Stones時語無倫次: 「他們的頭髮還不夠長, 額頭還不夠長,眉毛還不夠短。」完全是一副醉貓的樣子。後來,提及另一位擅長在蹦 床上跳上蹦下的的雜技大師時,他又醺醺然地說,Rolling Stones就是受他的啟發才為 自己命名的----他是他們的爸爸。 就為這番胡話, 他一直恨不得殺了自己來著呢。 Rolling Stones對此有何感想呢?
※ 再往回說到八年前, Elvis Presley受過Steve Allen Show的一次傲慢禮遇, Allen與Dean Martin、 Ed Sullivan一樣都是舊派人物,根本不明白搖滾的精義所在。 他只是鑒於貓王巨大的聲名不得不請他來做節目,但仍挖空心思地要弱化其性感形象。 Allen建議Elvis穿上小禮服, 牽上一頭貨真價實的獵犬, 演唱 「Hound Dog To」 。 Elvis竭力顯得鎮定從容,但後來也承認這種表演實在是有失身份。
Live And Kiching的製作人Kathy Gilby的話可以說是給本文作了個總結: 「現在的藝術家們已經越來越職業化,並被更職業化的人所照看著,所以事情比以 前要像樣多了。不然的話,還要啟用他們幹什麼!----放放錄相帶算了,夠你發的!」
重金屬分類
ququ
Boogie Metal(流行金屬): def leppard, Bon Jovi, Ratt, Mr. Big, Y&T ...
Folk Metal(傳統金屬): Scorpions, Ozzy Osnourne, AC/DC, Aerosmith ...
Glam Metal(華麗金屬): Poison, Kiss, Motley Crue, Twisted Sister ...
Art Rock/Metal(藝術搖滾): Deep Purple, King Crimson, King's X ...
Alter. Metal(非主流金屬): Kyuss, Ugly Kid Joe, Helmet, Young Gods ...
Thrash Metal(激流金屬): Metallica, Megadeth, Slayer, Anthrax ...
Speed Metal(速度金屬): Halloween, Gamma Ray, Excel, Nuclear Assault .
Power Metal(強力金屬): Pantera, Sepultura, Machine Head, Lost Souls .
Hardcore Metal(硬核金屬): Judas Preist, Fight, Prong ...
Grindcore(??????): Napalm Death, Siege, Terrorizer, Bolt Thrower ...
Death Metal(死亡金屬): Death, Therion, Carcass, Entombed ...
Doom Metal(厄運金屬): Cathedral, My Dying Bride, Amorphis, Pyogenesis
Black Metal(黑色金屬): Venom, Possessed, Darkthrone, Samael ...
Industy Metal(工業金屬): Godflesh, Ministry, Scorn, OLD ...
Progressive Metal(前衛金屬): Savatage, Queensryche, Dream Theatre, Fat es Warning ...
Gothic Metal(哥特金屬): Paradise Lost, Nifilim, Tiamat, Kong ...
Punk Metal(朋克金屬): Guns'n'Roses, Fudge Tunnel, Floodgate, Therapy .
平面搖擺
----搖滾美術設計者與他們的作品
【石家莊】李哲生
搖滾樂是一門聽覺藝術,美術則是視覺藝術,通常情況下它們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 搖滾唱片封套的設計為它們提供了最佳結合點,它們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詮釋, 於是一門全新的、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就形成了,它就是搖滾美術。
搖滾美術有著與眾不同的藝術語言,像搖滾樂一樣,它有極強的個性。不同的音樂 可以使人對同一表象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唱片封套設計者們也有各自的藝術風格。 好的設計作品會給人以極大的衝擊,它有助於聽者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對音樂所反 映的文化本質起著積極的互動。英國著名的設計師羅傑·迪恩就是因為看到美國搖滾樂 隊Grateful Dead的專輯唱片「Aoxomoxoa」的封套後才下決心投入到這一事業中去的。 裡克·格裡芬設計的這一作品,用羅傑的話說就是「漂亮得幾乎完美,神秘莫測的異國 情調,鮮明無比的另類文化特色,極其準確地表達了音樂所要表達的信息。」
唱片封套設計這一新藝術形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類流行樂獎也紛紛設立了 最佳唱片封套獎。下面所展示的這些作品無需更多的介紹,朋友們可以去找唱片來聽, 以加深對其藝術內質的理解。
1.羅傑·迪恩
1944年出生於英格蘭肯特郡,他曾在坎特伯雷藝術學院學習工業設計,1968年進入 皇家藝術學院。他的唱片封面及與之相關的作品體現了一種嶄新的風格,自六十年代以 來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並由此建立國際聲望。他的招貼畫、書籍等作品銷售數量 成千上萬,從1975年起,他還舉辦了多次個人作品展,他還有自己非常成功的出版公司。
2.馬丁·阿特金斯
1958年出生於英格蘭哈德斯菲爾德,曾在哈利法克斯和布蘭德福德藝術學院學習, 後主修繪畫設計。1980年開始為一些非主流樂隊設計封面,如「一定比率」樂隊,「第 二十五部分」樂隊和Joy Division樂隊等。1981年,他為The Echo和The Bunnyman的專 輯《上面的天堂》 設計的封面獲得《新音樂快訊》(NME)年度設計獎。八十年代,他 在英國一些主要的藝術院校講學,並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城鄉計劃公司。他與英 國樂隊Depeche Mode過從甚密,並為他們設計了一系列宣傳畫及唱片封套,包括獲獎作 品, 「A Broken Frame」的封面。近期他開始醉心於樂隊MTV的導演拍攝工作,當然也 包括Depeche Mode的MTV。
3.克裡斯托弗·奧斯托普察克
目前身為索尼音樂公司設計總監的克裡斯托弗已投身音樂十多年,並已建立廣泛的 聲譽,他曾在麥克格雷--希爾出版公司、教育出版社、圖釘錄音公司、滾石雜誌、展覽 雜誌等處工作,並在出版界獲得三百多個獎項。
4.斯蒂芬·阿維利爾
1950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在六十年代末從事廣告業,但他對音樂與美術的結合有 著強烈的興趣,1976年他成為「來自太空的輻射」樂隊的創建人,樂隊轉移到倫敦後, 他獨自留在了都柏林。不久一個大半成員是他鄰居的樂隊請求他的幫助,希望能請到他 為他們作美術設計,他為他們樂隊起了一個名字並設計了第一張宣傳畫和封套,這個樂 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U2樂隊,他們合作至今。
5.約翰·伯格
1961年加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成為包裝藝術指導。1969年成為藝術總監。1971年 升為CBS唱片公司副總裁。 他曾負責設計了五千多張唱片封套,並贏得了多次大獎,其 中包括四項葛萊美獎、NARAS最佳年度唱片封面及三枚金質獎章。
扎根搖滾土壤 汲取古典精華
----七十年代藝術搖滾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楊盈盈
(一) 何謂 "藝術搖滾" ?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見 "藝術搖滾" (Art Rock)這個詞, 您一定會感覺它有點 "怪" . 用什麼來形容呢? 附庸高雅? 不倫不類? 還是折衷主義? 好像都有點像, 但似乎又都不 太準確. 說來有趣, 其實 "藝術搖滾" 這個詞最初是個貶義詞, 是那些恪守著五六時年 代原始的搖滾樂而不願對其作任何改變的老搖滾樂手們提出的. 在他們的概念中, 搖滾 就該是街頭造反, 本質上是拒絕高雅的. 因此當七十年代各種實驗音樂和先鋒音樂風起 雲湧之時, 他們就造出了 "Art Rock"這個詞, 籍此表達對當時前衛藝術的某種蔑視.然 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人意料, 藝術搖滾非但沒有銷聲匿跡, 反而蓬勃地發展起來.
那麼, 究竟什麼是 "藝術搖滾" 呢? 從狹義上來說, 藝術搖滾指的就是在演奏中攙 入傳統或古典音樂因素的搖滾樂, 它的概念是同高雅和嚴肅藝術聯繫在一起的. 從廣義 上來說, 自本世級六七十年代起, 凡是從傳統或古典音樂中汲取精華, 運用於大至音樂 的創作素材與編排, 小至和聲的運用, 節奏的控制, 唱法的改變, 樂器的選擇等等, 甚 至是從古典繪畫, 雕塑, 文學等藝術中找尋到靈感, 又抑或是將這些精華, 靈感加上現 代化科技手段再加工而製作出來的實驗性音樂, 只要將其扎根於搖滾的土壤, 都可稱之 為藝術搖滾.
(二) 追求高雅, 獨闢蹊徑 藝術搖滾首先在英國崛起
60年代末期, 藝術搖滾首先在英國崛起. 或許有人要問, 為什麼不是在搖滾的發源 地----美國呢? 其實這是有一定緣由的. 首先, 英國搖滾與美國搖滾歷來就存在很大區 別. 美國搖滾樂手崇尚自然與激情,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根本不瞭解貝多芬或格裡格, 如 果他們處在社會最底層, 他們便樂於承認這一點並籍此盡情抒懷. 但英國樂手不同. 許 多處在英國社會底層的人們並不甘心自己被孤立起來, 他們喜歡並追求高雅文化, 樂於 接受古典音樂, 並將其融入搖滾樂中, 使自己的作品顯出某種程度上的 "高貴" . 其次 由於英國歷來就是個高稅收的國家, 那些在商業上嘗到了甜頭的主流音樂藝人們不願將 眼看就要到手的財富大把大把地上交, 於是他們將事業發展轉向了海外, 這樣便從另一 個角度促成了地下實驗音樂蓬勃發展. 這些地下音樂家沒有商業上的壓力, 反而能輕輕 鬆鬆地玩他們的前衛花樣.
(三) 引發的革命 藝術搖滾蓬勃發展
我認為喜歡Beatles樂隊的人不該僅僅停留在 "Yesterday" (昨天)和 "Let It Be" (隨它去)的階段, 要知道樂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佩珀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才是他們的登峰造極之作. 這張專輯不僅大量采 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錄音技術, 而且吸納了酸性爵士, 布魯斯, 東方音樂, 電子迷幻樂, 古典樂等元素, 營造出既新奇又神秘的音樂氛圍, 為聽者揭開了一幅烏托邦式的夢境畫 面. 這張專輯被後人認為是第一張藝術搖滾專輯, 同時也是第一張概念搖滾(Conceptual Rock)專輯, 正是它引發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藝術搖滾運動.
70年代初期湧現於英國的藝術搖滾樂隊簡直是不計其數, 其中較著名的有Yes, King Crimson, Roxy Music, the Who, the Kinks, Queen, Pink Floyd, Be-Bop Delux, Emerson, Renaissance等. 其中以Yes, King Crimson和Roxy Music三支樂隊血脈相承最 具代表性.
Yes樂隊成立於1968年, 其早期專輯受Beatles和Byrds帶迷幻風格作品影響, 兼具根 源搖滾與迷幻搖滾的風格. 同時, 主唱Jon Anderson喜歡在音樂中加入17世級巴洛克音 樂的曲風, 呂利, 許茨, 亨德爾和巴赫的作品都是他竭力倣傚的對象. 1971年, 樂隊風 琴手Tony Kaye離隊, 由鍵盤手Rick Wakeman取代他的位置. Wakeman曾在英國皇家藝術 學院接受過正規的古典樂教育, 他的加入使樂隊的作品瀰漫了更強烈的尚古主義氣息. 樂隊1971年推出的專輯<>(脆弱)中大量汲取交響樂音樂編排的方法, 使整張 專輯聽上去像一部搖滾交響詩.
1972年, Yes樂隊的鼓手Bill Bruford離隊, 加入當時另一隊藝術搖滾團體King Cri mson.該樂隊擅長於從古典樂中汲取某些華麗的修飾成分, 並在音樂中採用美樂號(一種 與法國號作用相類似的銅管樂器), 簧風琴等樂器, 配上具有科幻效果的合成器演奏, 使 其作品充滿了戲劇色彩.
走向極致的梵音
----——另類搖滾的起源
楊盈盈
90年代的另類搖滾樂以grunge為龍頭風風火火熱鬧了一陣,在經歷了膨脹之後逐漸 演變成為一個界限模糊的大雜燴。「Alternative」 一詞越來越頻繁地被炒熱回燒,使 得現在不少流行樂為另類而「另類」起來,Alternative 成了一個謊言。 在這樣的紛繁蕪雜中,如果能戴上濾色鏡回頭看一看20年前的另類搖滾樂,或許就 能對當今的另類音樂舞台有一層新的認識。
(一)前衛出擊
記 Lou Reed、John Cale與the Velvet Underground
「搖滾需在任何可能的領域中存在,它應該有一顆可以打動你、感動你的心,它應 該具有持久的魅力,就像你願意一直去回味的童年時代聽過的童話故事。人們有是認為 the Velet Underground 的音樂是消極、慘淡、黑暗與叛逆的,然而我覺得我們的音樂 是真實世界的反映。人們沒有看到這些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Lou Reed
「我發現可以在吉它上彈出富有管絃樂效果的噪音,我把它和小提琴相配合效果神 奇無比,如同在你的臥室中發生了一次撞車事件。Lou 和我對我們的音樂懷有宗教般的 熱情。」 ——John Cale
頹廢、粗野、黑暗、消極、虛無和幼稚,這就是60年代的樂評家拿來形容the Velvet Underground音樂的詞。當1966年 the Velet Underground第一次來到絡杉磯演 出時,女歌手Cher說:「這些音樂只能用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自殺。」 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似乎寧願成為這樣的失敗者:Lou Reed有Syracuse大學的文 學學士學位證書,而 John Cale有很精深的吉它功底。但兩人偏偏選擇玩前衛音樂,制 造也許會激怒人的噪音效果。
Lou Reed在大學就讀時受Hubery Selby Jr.及William Burrough的小說影響頗深。 另外,他的導師Delmore Schwartz對他以後的詞曲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其中 Lou在念 大學時就已完成許多首歌的詞曲創作,這些歌大多已被收錄在樂隊於1967年 3月推出的 首張專輯《The Velet Underground & Nico》(「地下絲絨」樂隊與尼可)之中,專輯 的製作人是 Andy Warhol。Nico是樂隊從德國請來的女歌手,Warhol建議她為樂隊伴唱 ,但樂隊從未接受她作為一名正式隊員。接著,她與 Lou、Cale及吉它手Sterling Mor rison 合作錄製了《Chelsea Girl》(切爾西女孩),後來有參加了由Cale編排及部分 創作的四張專輯。第一張是頗具迷幻色彩的《The Marble Index》(大理石索引),但 此種風格並未帶入第二張專輯《White Light White Heat》(白光白熱)中去。Warhol 沒有參加這張專輯的錄製工作,樂隊成員們便更加肆無忌憚地讓桌上的安培表打到了11 。在那首17分鐘25秒長的「Sister Ray」(瑞妹妹)中,Cale極具爆破力的演奏使你懷 疑他們是否剛在錄音棚中幹過一仗。 幾個月之後,Cale離隊,但他騷動的天性和對先鋒古典樂的感知力為他的個人發展 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與素材,而同時也使他變得更加難以捉摸。他與La Monte Young 和Terry Riley 一起錄製了一張新古典主義專輯《Paris 1919》(1919年的巴黎), Terry 是當時前衛抽像古典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到70年代中期,Cale又錄製了一張 實驗性很強的專輯 《Fear and Guts》(恐懼與內臟)。但Cale對搖滾樂最大的貢獻在 於他作為一名製作人,為著名的前朋克樂隊Jonathan Richman and the Modern Lovers 及女歌手 Patti Smith分別製作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在60年代末期,他又為從第特律脫 穎而出的Iggy Pop及其 the Stooges樂隊製作了一張專輯。這三張專輯引起了歌壇的震 蕩。
(二)華麗搖滾與音樂的多元化
——Iggy Pop the Stooges和MC5
「我們的樂隊所做的就是製造強烈的噪音,並配上與之相應的誇張動作。歌詞大多數 基於青少年犯罪和精神創傷,並同我喜歡的旋律混在一起:強勁的節奏布魯斯、硬搖滾和 爵士。」 ——Iggy Pop
Pop Iggy Pop原名是 James Osterberg,由於他早年曾在一支名為 「Iguanas」的帶點節 奏布魯斯的車庫樂隊中做過鼓手,所以得了個「Iggy」的綽號。Iggy在讀高中時,英國早 期搖滾樂對美國的衝擊及美國的車庫音樂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類似the Kings- men 的「Louie,Louie」(路易,路易)這樣的歌,這些歌效果嘈雜,就像是被扭曲了的 宇宙之聲,音樂充滿了碰撞和矛盾。 在聽了這樣的「宇宙之聲」後,Iggy決定自己製作這種音樂,於是找到了Dave Alex- ander(貝司手)和Ron(吉它手)、Scott Ashefon (鼓手)兄弟倆。Ron和Scott喜歡在 家裡排練,於是每天清晨Iggy就來到他倆的家中,先練習Pari Shankar、John Colreane 和Harry Partch的歌,若時間還有空餘,就練習the Rolling Stone,Jimi Hendrix和the Who 的歌。後來,他們三個被Ron與Scott的母親從家裡趕了出來,於是 the Stooges樂隊 便誕生了。此時,他們對各種音樂形式都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包括阿拉伯音樂、先鋒音樂 、爵士、硬搖滾等等。 1968年,the Stooges與Electra唱片公司簽約。Electra 原先是一家專門製作民謠的 唱片公司,後來專與美國一些嬉皮搖滾樂隊簽約,而促成公司如此轉變的正是 MC5樂隊。 MC5 原先的隊名叫 the Motor City Five,當他們早年在小俱樂部中演出時,取其隊 名首個字母組成 「MC5」。這支樂隊是在底特律搖滾舞台上製造緊張喧鬧氣氛的典型。同 the Stooges 一樣,他們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爵士詞曲作家 John Sinclair鼓勵MC5 接受爵士樂,後來成為樂隊的經紀人。MC5 在芝加哥Grant 公園的演出引起了媒體對它的 注意,尤其是雙吉它的彈奏效果。樂隊爆炸性的演唱與表演方式把 Electra唱片公司的代 理人Fields震得目瞪口呆。MC5 與公司簽約後,又把 the Stooges介紹進了公司。Fields 感到 the Stooges在技巧上並沒有 MC5那麼成熟,後者的隊員Wayne Kramer和有「音速吉 它」美譽的Fred Smith的兩把吉它在當時堪稱一絕,其節奏靈活多變,有明顯的爵士風格 。而 the Stooges的音樂更具備狂暴的對抗性,Iggy在舞台上也表現得狂噪不安。在由 John Cale 製作的首張同名專輯《The Stooges》 (1969年推出)中,吉它手 Ron、貝司 手Dave和鼓手 Scoot均有上佳的表演。樂隊第二張專輯《Fun Honse》 (有趣的房子,19 70年推出)比前一張反映更好,其中有Steven Mackay 的薩克斯演奏,將已經很華麗的音 樂氛圍烘托得更為濃重。其中「T.V.Eye」(TV眼)和「Down In the Street」 (來到街 上)兩首歌帶有明顯的朋克成分;「L.A.Blues」(絡杉磯布魯斯) 則預示著80年代初期 興起的喧鬧的 No Wave音樂潮流;「Dirt」(污物)一曲則明顯帶有the Bauhaus,the Birthday Party和Joy Dirision式的後朋克風格。 The Stooges 於1971年解散,6 個月後 MC5也告解體。但不久後美國就湧現出一批 glam rock(華麗搖滾)樂隊。受其影響頗深的英國歌手David Bowie此時也登上了另類搖 滾的舞台。
美國的迷幻搖滾(六十年代)
「嬉皮」運動與搖滾樂,特別是迷幻搖滾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它是一種頹廢、墮落的反文化運動,尤其是對當時的毒品氾濫及性解放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只看到了「嬉 皮」運動的一個側面。「嬉皮」運動實際是50年代「垮掉一代」的一 個變種延續。對於未經歷過二戰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來說,他們不用 勞動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他們父輩辛苦一輩子所追求的「美國夢」, 他們有著漂亮的住宅、汽車、立體聲音響、電視和足夠的零花錢。但是,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空虛。許多人在失望之餘,去追求一種比目前生活方式更美好的東西,以充實精神世界。他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利他主義。早期的「嬉皮士」是一些很有素養和理想的青年。決非人們想當然的那些骯髒邋遢、衣衫襤褸、吸毒癖、逃避現實和性變態的流氓。他們留長髮、穿奇裝異服,是為了排斥當時美國光潔整齊的形象。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對搖滾樂、而且對整個世界的文化形態及生活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嬉皮」運動發展到後期,便背離初衷,向兩派發展。一派是真正的理想主義,一派是純粹的享樂主義。而後者的吸引力似乎更強烈一些。此時的「嬉皮主義」已變成了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這一點明顯地可以在搖滾樂中得到例證:「甲殼蟲」作為理想主義者,專門演唱一些關於愛情、和平與冥想的歌曲,而「滾石」和「大門」樂隊則到處肆無忌憚地讚美性愛、毒品、無政府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
「嬉皮」運動對搖滾樂的影響很大,反過來搖滾樂對「嬉皮」運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開始,嬉皮士們喜歡成群結隊地坐在海濱和公園聊天、彈奏樂器、唱歌。這種集會叫「狂歡大集會」,而每位去那裡的人都是促使這些集會成功的積極參加者。當集會的人群越來越多時,搖滾樂隊便開始表演,但同時樂隊的表演又起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因為音樂的聲音完全壓倒了一切,整個集會的氣氛便被搖滾樂隊和他們的音樂所控制。終於,在加州阿爾塔蒙特的「滾石」演唱會上發生的一樁兇殺案給這種集會敲響了喪鐘。當「滾石」演唱他們的經典作品<<同情魔鬼>>時,號稱「地域天使」的摩托黨徒在舞台前痛打並刺 死了一名聽眾。從此,「嬉皮」運動進入了尾聲。
那些「嬉皮」運動的倖存者也擺脫了「嬉皮」的狂熱,開始自我反省和思考。這種現象深深地影響了70年代搖滾樂,與60年代相比,70年代搖滾樂少了一份狂熱的反叛和說教,多了一份頹廢和思考。同時由於70年代複雜的社會背景(水門事件、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崩潰、中東戰爭、石油價格等等),造就了搖滾樂壇的異常繁榮。隨著「嬉皮」運動的結束,迷幻搖滾也隨之趨於破滅。美國迷幻搖滾集中在舊金山、洛杉磯地區,偏重於民謠/布魯斯。
碟片推薦
專 輯 樂 隊 發行年 風 格
SONIC YOUTH 1992 朋克,實驗搖滾
DIRTY
PINK FLOYD 1979 迷幻
THE WALL
CLASH 1991 朋克
CLASH ON
BROADWAY
NIRVANA 1989 朋克
BLEACH
LED ZEPPELIN 1971 硬核,重金屬,布魯斯
IV
SEX PISTOLS 1977 朋克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THE SMASHING PUMPKINS 1995 朋克,硬核
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
THE DOORS 1985 經典搖滾
THE BEST OF
THE DOORS
GREEN RIVER 1986 朋克
DRY AS A
BONE/REHAB DOLL
JESUS AND MARY CHAIN 1992 朋克
HONEY'S DEAD
RAMONES 1976 朋克
RAMONES
AEROSMITH 1997 硬核,重金屬
NINE LIVES
NIRVANA 1991 朋克
NEVERMIND
MUDHONEY 1995 朋克
EVERY GOOD BOY
DESERVES GUDGE
PEARL JAM 1993 朋克
VS.
THE LONDON SUEDE 1996 BRITPOP
COMING UP
THE CURE 1996 另類
WILD MOOD
SWINGS
SOUND GARDEN 1991 重金屬,朋克
BADMOTORFINGER
SLAYER 1990 死亡金屬
SEASONS IN
THE ABYSS
METALLICA 1993 重金屬,速度金屬
LIVE SHIT:BINGE
PURGE
搖滾隨想
漂白 (Doors)
the doors 詩作(歌詞)(1)
the doors 詩作(歌詞)(2)
KURT COBAIN 遺書
不喜歡就不要聽 (王海)
重現的紫菀 (D'arcy)
論大陸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 (髒男人)
這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為了忘卻的紀念 (JAR OF FLYES)
音樂防彈衣 (待秋)
比"朋克"無聊的傢伙 (寒夜星光)
好吧,讓我們來好好說說"搖滾精神"!(Lorne)
關於金屬 (rocklover)
漂 白
DOORS
我的神經,泡在音樂的酒裡,已經很久。
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學會了愛憎分明。 可他們說,我這人完了。
開始聽音樂,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搖滾、朋克、重金屬……,從六十年代的Doors、Yes到七十年代的Rush、Led Zeppelin,到八十年代Def Leppard、Diamond Head等的重金屬,再到九十年代以Nirvana為首的朋克及這幾年Pulp、Suppergress等的Britpop。喜歡的東西很多,我很貪婪。
我很明白,這不是一時衝動,因為我在接觸自己真正熱戀的東西。對我來說,這成為理想,一切都自然又自然。我喜歡這樣。 很多人都說不喜歡搖滾,其實真正接觸的人並不多。在嫵媚而又矯揉的校園裡,有多少人聽過Grateful Dead、Doors,有多少人知道Jim Morrison、Syd Barrett?沒有,至少空氣裡沒有。
聽搖滾,很辛苦。那年去西安,花銷的大半用在淘帶(買打口帶)上,成天風餐露宿,最後幾天都住在車站。
音樂是手段、不是目的。
其實搖滾給了我很多東西。至少,讓我懂得了如何思想。69年45萬人參加的Woodstock(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搖滾第一次如此深刻的喚醒意識。面對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的「床上和平」,面對推倒柏林牆時高唱的Pink Floyd的《The Wall》,我們難道真的沒有感覺嗎? 酒精已成為過時的麻醉劑。我還是我,只是變了,變得傻,對周圍沒有了感覺,同時又似乎多愁善感,常紅著眼睛摘下耳機。
坐在回家的車上,總會讓耳膜因為什麼而振動。面前向後退去的一切,自己彷彿也被拋棄。瞳孔在擴散,像是發呆,更像魂不附體的凝結。
故作深沉不等於深刻,放言無忌並不是粗俗,我們只需要真實。他們還在看著我。我知道,剩下的,只有空空無力虛拖的腦。這,讓我覺得冷。
目光早已不再閃爍的我,依舊坐在那裡,穿著乾淨的衣褲,記著把稍長出的鬍子刮乾淨。我不頹廢,我只是,想按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the doors 詩作(歌詞)(1)
The End
This is the end Beautiful friend
This is the end
My only friend, the end
Of our elaborate plans, the end
Of everything that stands, the end
No safety or surprise, the end
I'll never look into your eyes...again
Can you picture what will be
So limitless and free
Desperately in need...of some...stranger's hand
In a...desperate land
Lost in a Roman...wilderness of pain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insane
All the children are insane
Waiting for the summer rain, yeah
There's danger on the edge of town Ride the King's highway, baby
Weird scenes inside the gold mine
Ride the highway west, baby
Ride the snake, ride the snake
To the lake, the ancient lake, baby The snake is long, seven miles
Ride the snake...he's old, and his skin is cold
The west is the best
The west is the best
Get here, and we'll do the rest
The blue bus is callin' us
The blue bus is callin' us
Driver, where you taken' us
The killer awoke before dawn, he put his boots on He took a face from the ancient gallery
And he walked on down the hall
He went into the room where his sister lived, and...then he Paid a visit to his brother, and then he He walked on down the hall, and And he came to a door...and he looked inside
Father, yes son,
I want to kill you
Mother...I want to...fuck you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And meet me at the back of the blue bus Doin' a blue rock On a blue bus Doin' a blue rock C'mon, yeah Kill, kill,
kill, kill, kill, kill
This is the end
Beautiful friend This is the end
My only friend, the end
It hurts to set you free
But you'll never follow me The end of laughter and soft lies
The end of nights we tried to die
This is the end 結 束
這是結束 美麗的朋友
這是結束 我唯一的朋友
結束了
我們煞費苦心的計劃
結束了
那堅持著的每件事
結束了
沒有安全或驚奇
結束了
我再也不能與你的雙眼對視
你能不能想像今後的事?
如此無邊 如此自由
渴望
某個陌生人的手
在一片絕望的土地上
迷失在羅馬人疼痛的荒野
所有的兒童已精神錯亂
所有的兒童已精神錯亂
等待夏雨的降臨
在國王大道上行駛
城市的邊緣充滿危險
金礦裡有奇異的景象
孩子,沿著車道向西行
騎上那條蛇
騎上那條蛇
到那面湖去
那片古代的湖
孩子
那條蛇長長
蜿蜒7里
騎上那條蛇
他老了
而他的皮膚冰冷
西方是最好的
西方是最好的
來這裡吧 剩下的交給我們
藍色汽車向我們召喚
藍色汽車向我們召喚
司機,你要把我們帶向那裡
殺人者在拂曉前醒來
他穿上靴子
從古代畫廊取過一張臉
然後在走道上走
他進了房間
他姐姐住的房間
然後
他造訪了他的兄長
然後 在走道上走
他走向門
向裡面望
「爸爸?」
「噢,兒子嗎?」
「我要殺了你。 媽媽,我要……」
來吧,孩子,來和我們一起冒險 來吧,孩子,來和我們一起冒險 來吧,孩子,來和我們一起冒險 然後,我們在藍色汽車的背後相見
這是結束 美麗的朋友
這是結束 我唯一的朋友
結束了
這傷害讓你自由
但你永遠不要跟隨著我
結束了
笑聲和溫柔的謊言
結束了
我們試圖死去的夜晚
結束
這是結束
the doors 詩作(歌詞)(2)
Roadhouse Blues
...Alright! Alright! Alright!
Hey, listen! Listen! Listen, man! listen, man!
I don't know how many you people believe in astrology...
Yeah, that's right...that's right, baby, I...I am a
Sagittarius
The most philosophical of all the signs
But anyway, I don't believe in it
I think it's a bunch of bullshit, myself
But I tell you this, man, I tell you this
I don't know what's gonna happen, man, but I wanna have
my kicks before the whole shithouse goes up in flames
Alright!
THE MOVIE
The movie will begin in five moments
The mindless voice announced
All those unseated will await the next show.
We filed slowly, languidly into the hall The auditorium was vast and silent
As we seated and were darkened, the voice continued.
The program for this evening is not new
You've seen this entertainment through and through
You've seen your birth your life and death you might recall all of the rest
Did you have a good world when you died?
Enough to base a movie on?.
I'm getting out of here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other side of morning
Please don't chase the clouds, pagodas Her cunt gripped him like a warm, friendly hand.
It's alright, all your friends are here
When can I meet them?
After you've eaten I'm not hungry
Uh, we meant beaten Silver stream, silvery scream
Oooooh, impossible concentration. 汽車旅館布魯斯
……好了!好了!好了!
嘿,聽著!聽著!聽著!哥們!聽著!哥們
我不知道你們當中多少人相信占星術…
Yeah,沒事,?
電影
電影將在五刻鐘之內播映,
漫不經心的聲音在宣佈,
所有那些沒有座位的人將要等到下一次演出
我們倦怠地進入大廳,
緩慢地就坐,
觀眾席寬闊而寧靜,
當我們坐下陷入四周的黑暗時,
那聲音繼續響起:
今晚的節目不是新的,
你曾一次又一次地獲得過這種樂趣。
你已經經歷過你的出生、你的生命和死亡,
你當然可以記起你的餘生。
你在死後曾擁有過一個不錯的世界嗎?
可為這部電影的繼續打下足夠的基礎?
我將要離開這裡, 你到那裡去?
去到黎明的另一邊, 請不要追逐雲彩和寶塔。
她的陰部夾住他,
象只溫暖友好的手,
好啦,
你所有的朋友都在這裡,
什麼時候我能見他們?
等你吃完後。
我不餓。
哦,我們想要銀箔的河流,
銀色的尖叫,
哦,不可能的集合。
(?)
淺釋:愛爾蘭作家James Joyce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精神麻痺」現象的揭露與挽求慾望——這重情緒在本詩中得到了巧妙而深刻的體現。而在行文上,Morrison借鑒了法國象徵主義手法與並暗藏了超現實主義裡無理、違背常規的畫面。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那個漫不經心的背景聲音是冥冥之中的命運裁定;而「電影」這個意象則是命運本身;坐在觀眾席上木訥而呆滯的觀眾則暗指了人們的靈魂——他們只是旁觀者,像加繆筆下的「局外人」,只是這裡的「局」不再僅指社會環境,進而囊括了自身的生存和命運;電影中的內容與畫面就是人們的生活:瑣碎的細節,無休止的重複。
重複是該文表徵上對人生詮釋的主題,而內部則力圖展示出人生是荒誕的,人性是麻痺的,現實是不可認識的,人活著沒有意義這一一存在主義主題。「你能憶起你的餘生」是本詩的詩眼——你的與我的,來世、今生與前世都一模一樣、別無二致。在現代文明客觀模式化的催化下,這一命題顯得尤為的迫切和悲觀。
Kurt Cobain 的遺書
BODDAH:
這是一個很明顯地寧願選擇懦弱且經驗頗足的蠢蛋所留下的, 幼稚的埋怨,這封留言應該很容易被瞭解, 這是多年來從龐克搖滾101路程得來的所有警告. 自從由我第一個引導的倫理,應該說是一種包含著自主和圍繞在你們週遭一切的倫理;已經證明了是非常明確的. 我還沒感覺到聆聽音樂的興奮,相同地,對創作音樂與讀過的書和寫過的東西也已經厭煩太多年了..對於這件事我感到極度 的罪惡, 比如說.當我們在後台的時候,舞檯燈光放射出去,台下的群眾開始狂叫....這些並沒有影響到我,我很讚賞,也非常 羨慕FREDDY MERCURY那種能去愛他的歌迷,享受歌迷的愛與崇拜。
事實上,我不能騙你們或你們的之中任何一個人; 這 對你們或對我來講都完全不公平. 我能想到最壞的罪行就是虛偽無實的騙人,甚至假裝成我真的很快樂. 有時候我覺得在我走上舞台之前,我是否應該有個會打卡的時鐘,我已經盡我所能去感謝(是真的,老天,相信我是真的. 但我覺得做得還不夠) 。
我很感謝我們的音樂影響了很多人也讓很多人娛樂, 我一定是那種對過去的事自我陶醉的人們 的其中之一吧! 我太敏感了.我需要輕微地麻木一下好讓我重 拾我兒時的熱沈. 在我們最後的三場巡迴,我已對我個人所認識的朋友和我們的 歌迷有了更深一層的感謝,但是我還是無法克服我的失敗,罪 行和領悟,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我想我就是太博愛了,博愛 到讓我覺得我自己太悲哀!!一點點悲哀的,敏感的,未感謝的, 雙魚座的我,老天啊,為何你不乾脆樂在其中? 我真的不懂! 我有一個漂亮且奢求聲望和領悟的老婆,和一個使我想起太多我以前的樣子的女兒,她被愛與歡樂籠罩著,她給每個跟她碰面人親切的吻,因為大家都是好人,不會傷害她,這讓快死的我感到害怕,我不能忍受我女兒的思想變得不幸,自毀,或是一個像我一樣的死了的音樂人. 我不後悔,真的,我也很感激,但是從我七歲的時候,我已經對社會大眾產生憎恨.我猜也許這只是因為人們似乎很容易聚在一起產生同感, 還是只是因為我太過於同情別人,太博愛吧!! 謝謝你們過去這幾年來的信件和關心我長年的胃痛,我太過 情緒化與反常了~~我再也沒有任何情慾可言.所以千萬要記得 ,在燦爛的瞬間燃燒地死去總比最後無聲無息的消失好!! 和平,愛,領悟。
不喜歡就不要聽
王海
對做音樂的朋友我們反覆強調的是那句朋克箴言:「Do It Youself!」現在我們 要對樂迷們說一句:「不喜歡就不要聽!」
這句「廢話」咋看去毫無意義,如同街頭人群裡一個一臉蝴蝶斑的「全老徐娘」,她沒野心,我 這裡們也沒興趣去對她操什麼壞心;這裡之所以把她拽出來,是緣於我們發現這個可敬的婦女有一個 身體畸形、心理變態的兒子,名為:「不喜歡卻要聽」,從這小子入手,我們又不得不對他媽的異樣 子宮做一次「滅絕人寰」的解剖。
不喜歡就不要聽——這是邊緣鋒利的一聲拒絕,是對音樂自身尊嚴的最中肯的保護。若她具備回 旋餘地,那只能是對「喜歡」這一次構做曖昧、狡猾的歪曲。什麼是喜歡?——是不討厭?是可以讓 你比上眼睛想想某雙腿或某筆錢?是你陶醉在與明星的耳鬢廝磨的幻境重而任憑音樂的消失?是百無 聊賴中對時間無可奈何的消磨?實在巨大聲響裡密集的鼓點裡腦裡一片空白,或身體癲癇般的扭動?勢能最全面的體現你發燒器材的品質或用天價設備拷制的天碟音效?
是能讓你掐著表算出她一秒鐘能 彈處幾個和弦後又對自己的琴技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你的庸俗、卑鄙、虛偽、下流找台階還是為你的 憤怒、堅強、勇敢、理想找借口?還是為她發瘋,為她流淚,為她揪心扯肺?還是法想埋沒在你心墳 裡的隱秘的連你都沒法看清的情緒被她血淋淋的挖出來?還是她將你羞於說出的,怯於說出的,懶於 說出的一股腦全囂張地吼出來?……或者這樣來問:你對某音樂的喜歡使勁對它的旋律、節奏、歌詞 、配器層面上取決於感官的刺激或舒適的畸戀、甚至是游離於音樂外的,譬如對錄音效果的極端嗜求 、對歌這或者演奏者本人的偶像式依戀、隊伍了得靜謐環境的無所謂敷衍?還是可以與該音樂產生共 鳴,這段聲音可以激發你靈魂的戰慄或狂舞,讓你感到刀子,冰或飄滿白雲的天堂?
我想以上的問題已經給除了答案。音樂不是快餐,她不是可以用人民幣做籌碼的消費品,她同除 臭劑、安全套不同,她不是娛樂工具,不是用完就成垃圾的塑料製品。在無法邊界的亞文化定義內, 以及這一定義下對流行音樂的毫無責任心的放逐中,都在使音樂——這一最古老、你我剛擺脫猴像的 老祖宗已開始高唱的藝術載體——墮落入缺乏藝術起碼建構功能的深淵。面對以噸計的流行音樂產品 ,面對慘白淺薄到白癡的大眾在唱片工業蒙蔽下對音樂時尚的認可直至追求,面對音樂敗類們再一次 掛著發臭的「正直」與「冷靜」的實用主義、用「鐵一樣的證據」——「銷量」來堵我的嘴,滅我的 火,我還是想直起腰桿說話,我還是非常憤怒,上述那些聲音不是音樂,而是聲音垃圾,簡直是屎與 直腸的摩擦!快扔掉那些缺乏自省心的昏庸,快去或許已經在你家後院正在響起的真正的音樂!
而對真正的音樂,我還是要想你擲一句:「不喜歡就不要聽!」對於搖滾樂,她不是時尚,對現 今最流行趕時髦的中國青年群,這點必須被大聲喊出,搖滾不是什麼今年夏天滿街的黃裙子!你屁股 大,你矮,你有狐臭,你今年80了,甚至哪怕你是個男人,你可以去黃的,或者其他什麼顏色的裙 子,但請你不要招惹搖滾。你留長髮,穿爛褲子,帶骷髏戒指,這沒問題,但請你不要去賣弄,不要 將此作為你譁眾取寵的資本;當你整天哼著零點的曲子時,請不要見了個小姑娘就一臉深沉的懷念- KURT COBAIN。在國內許多大城市的街上我們找不到比小集鎮更多的搖滾卡帶,卻能見到 生意興隆的「搖滾服飾店」,其實搖滾文化並不排除服飾文化,但你問一位穿著「METTALI- -CA」T恤,帶著「SLAYER」網球帽的初中生什麼是重金屬時,她會不肖的回答你:「鉛! 」你有勇氣把這小子的回答看作是一句靈氣大發的妙語嗎?我的天,如果搖滾果真不是作為一種音樂 ,而是一種服飾文化被中國孩子們認識的,我們要為整個民族的素質,文化環境及自己的良心做如何 尷尬的解釋?!一臉先鋒的小老闆們出售著印著或者刻著頭骨的「文化」,兒童們將之作為前衛的標 榜,成人們則為之更深刻的誤解到「搖滾是多麼幼稚、宣揚暴力與死亡的狗屁東西!」——可悲的是 以上三者誰都沒有認真聽過一張搖滾專輯,這是什麼邏輯!搖滾是一種生活態度,她是一門藝術,她 並不比那些禮服西裝提琴黑管奏出的嚴肅音樂不嚴肅,她不能任憑小丑和騙子來褻瀆。
這就瞧見了「不喜歡卻要聽」的一種最臉,他們其實也不聽,但他們希望別人認為他們在聽—— 就這麼無聊,或者,就這麼無恥。
我們毫無理由去指責將麥當娜當搖滾聽的中學生,這是傳媒的恥辱;更不會輕蔑陶醉於Bon Jovi 的孩子們,他們在街上買不到SONIC YOUTH,這是進出口部門的事;我們甚至 不願明白地袒露出為玉女天王們著魔的少男少女的憐憫,他們根本無從意識到這是件「不好」的事, 就算知道「不好」亦不會覺得有多嚴重——嚴重到那些靡靡之音可以與砒霜、春藥媲美。他們至少不 覺得那些音樂難聽,他們至少沒說謊話,沒有發牢騷。我想罵的是比肛門臭100倍,比罵街潑婦惡 毒100倍,比糞坑裡的石頭硬100倍的大堆嘴巴,遠遠望去,這群嘴巴簡直遮天蔽日,噴沫成河 ,他們在大罵搖滾。最難以理解的是,我麼找不到耳朵,找不到大腦,甚至找不到臉——這僅僅是一 群嘴,就是說,他們在大罵他們聽不到,理解不了,甚至無言以對的一種音樂!他們更在乎的是偏見 、謠言對他們的指使,再將其惡毒的放大,盡其所能的誇張,他們在一臉正經的大放臭屁,振振有詞 的胡說八道!他們更像毛主席所說的「紙老虎」,他們的詆毀再狠,他們的批判再毒,我們的嗓門更 響,我們的搖滾更加無所估計,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不堪一擊,他們正在害怕,正在背地裡發抖,正 在暗處腐爛。我最後要對他們說的是:「吃到自己的排泄物和屍體!不要亂扔!」
在瞭解研究之後的批評是可以去面對的,而上述的尚失理智的口犬叫的藝術家完全可以不去理睬 ,他最可惡之處是歪曲、誤導了無知青年對搖滾的認識。「沒有聽就不喜歡聽」是另一個極端,那時 一種滑稽的悲壯,一種痙攣的貞操,就想一具喪失理性的瘋人自盡後的屍體般缺乏解釋、喪失意義。 它是另一種謊言,這種虛偽扭曲的「自覺」更加不可以被諒解。這裡只去重申一個簡單的邏輯,不要 讓理性構架於道聽途說,不要去排斥你根本就不瞭解的東西。
「不喜歡聽就不要聽」實質上暗示了藝術家的「DIY」精神,對極端個性化的音樂語匯的自我 保留,他不需要別人的褒貶,他從來沒有提出過這個要求。這句話可以使藝術家很容易的變得很主動 ,狠驕傲,從任何攻擊與指責都或很多於,呈出一臉故作多情的尷尬表情。他在保證音樂的獨立性與 地下姿態,他表達了對商業的蔑視,他重申了朋克樂放蕩不羈的藝術尊嚴。
先是滿街的偽劣產品,接著是滿肚子的偽劣良心,現在是滿腦子的偽劣思維。我們實際上希望每 一名青年都去聽健康、美好的音樂,去讓藝術賦予你責任心、自尊、勇氣、善良與靈魂。但我們博愛 不等於濫交,我們還是要打假,還是不善於對敵人表現自己的仁慈,還是要拽住他們快要聾掉的耳朵 大吼:「不喜歡就不要聽!!!」
重現的紫菀 D'arcy
他從來沒有一扇門,能讓你看見。你走不進去,只好在門外聽他的歌聲。
而他能聽見任何聲音,那古早的叩門聲,水生物的私語,和你沉默中暗湧的音律。他沒有把它告訴任何一個人,因為它如同高高飄揚在我頭頂上的幻覺,微弱而真實。
他懼怕這種力量,卻又在無形中被它誘惑。
它是那樣的美,猶如冰涼透澈的指尖引導著他,消溶著他。在一個黑暗浮動的夜,他栽種了一株紫菀。一種可以生長的花朵,在妄想中耳語著,他聽得見的。耳語。是冰涼透澈的。 和每一個抽像中的生命一樣,他沒有年齡,沒有面容,甚至性別也可以模糊。然而,他的心靈卻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機器,當耳朵接受到那些特殊的聲音時,他的心就開始運轉,無論輸送進來的是什麼,產生出的都是紫菀的耳語。
恐懼感淹沒了一切,對於世界,他越來越沉默,卻想用歌聲來化解一切。當他的聲音飛過時,你正在他的門外聆聽,而我卻剛從夢中驚醒。那聲音與我頭頂上的幻覺不謀而合,我向它的方向望去。
而他此刻並不知道我的存在。因為紫菀的顏色在改變著,在不同的夜晚,像顆流螢,用暗紅色的光照亮了他的歌聲,直至溶於了空氣中。
我坐在窗前,等待著歌聲,卻看見了流螢般的花朵。為了填補空白,我把它栽入土中。當它們接觸的瞬間,我聽見了它。於是,我猶如沉睡般的,用歌聲關閉了門窗。
而你,此刻,一定在我的門外。一如站在消失的他的門外。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把心門關閉的藝術家,對於他們,我們唯有用最偉大的方式傾聽)
論大陸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
髒男人
搖滾現在為什麼成了沒人疼的孩子?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有二:1 從業人員素質太低。2 爸爸媽媽們不支持。這第二條原因其實並不重要,但至少它還能是阿斗搖滾樂手們的一條主要借口。
記得文化部門的一名官員曾經說:搖滾?讓它自生自滅吧。沒錯!如果再縱容那些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搖滾就要全面轉入地下了,徹底成為一小撮人瀉欲的工具,真正的搖滾精神再也無法從音像商店買到。當我們嘲笑香港是文化的沙漠時,有沒有發現我們原有的大樹已經在枯萎,而新的小樹苗們卻都忙著捻花惹草,實在抽不出時間茁壯成長。
並不一定非要大學畢業後才能搞出高水平的搖滾,但搖滾的確需要天才。而且必須勇敢。一名成功的搖滾樂手至少要具備兩項素質:文化素質和音樂素質。音樂素質對於搖滾來說並不十分重要,會撥弄兩下吉他就可以了,用不著非苦苦地視唱練耳或鑽研和聲題,但文化素質對於我國各族搖滾人民來說是空前地重要。搖滾音樂家應用其獨特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對於社會的種種現象應給予與眾不同的評價,並勇敢地將其寫成歌詞。換句話說他們應當是一群很有思想的成熟或半熟的男人。正是他們引人深思的吶喊感動了很多麻木的人們,他們開始意識到生命和自由的可貴,生活因此產生了波瀾,從而使社會產生了很多應有的變革。這才叫文化,這樣的搖滾是真正值得紀念和載入史冊的東西。六十年代,外國很多搖滾樂隊做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的崔健也做到了,可到了九十年代末,我們的搖滾變成了什麼??
崔健老了,沉醉於JAZZ和用音符去表現他的思想,我不怪他,他的使命完成的相當出色,如今退休了,想幹嗎就幹嗎吧。大陸POP-METAL的創始人黑豹再也擠不進排行榜了,我也不怪他們,畢竟竇唯離開了。最有希望成為崔健第二的何勇失去了音信。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偶像派的清醒了。剩下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他們成了填補目前空白的英雄,但可惜只有部分盲目的搖滾樂迷才對他們感興趣,他們無法讓搖滾重新成為一種文化。為什麼?
因為他們同時不具備上面提到的兩種素質!首先他們大腦思考的能力太有限了,他們把搖滾理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用每天起早貪黑地去上班,偶爾有個演出賺個仨瓜倆棗的,高興了就排練一下,支起幾個破音箱,找幾個小傻妞陪著,你看我的生活多愜意...不高興了就買幾瓶二鍋頭,天天喝個小紅臉兒,反正別的樂隊和我們都差不多,我們不吸毒算有出息的了。他們不理解作為一個搖滾音樂家身負的使命,就算純粹為了出名也不肯努力一下。既然寫不出好的歌詞,至少有個好聽的旋律,說不定還能和《縴夫的愛》有一拼,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哪怕有只有兩億人愛唱你的歌,你也能成大師了。不!那怎麼成?那樣多商業呀!多不藝術!看看我們崇拜的大師,全是剃了光頭干「黑METAL」的,要多難聽有多難聽,這才叫藝術!我們要為了藝術獻身!這就是垃圾搖滾樂的製造者們最真實的寫照。他們和一些爛糟出版社合作出了不少搖滾拼盤磁帶,就是這些垃圾磁帶讓所有真正熱愛和準備熱愛搖滾的人徹底喪失了對搖滾樂的信心。人們再也拿不出若干年前聽完崔健演唱會後的衝動,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搖滾真的變成了流氓的遊戲
其次他們嚴重地脫離了生活,看看他們平時在幹什麼想什麼就知道了。他們從不關心政治和歷史,也不關心老百姓的油鹽醬醋,對於社會的新生事物更是一問三不知,唯一能讓他們提神的可能就是西門大官人了,怎麼能同時有那麼多老婆?太有成就感了。他們最關心的是XX又離開XXX樂隊啦,XX樂隊又重新成立啦,XX的妞跟了XXX啦,XX不玩啦,XX死啦。生活空間的狹小造成了想像力的嚴重萎縮,沒有想像力的音樂家就像沒有羽毛的鳥,音樂的創作從何談起?即使勉強偶有靈感,無非就是我難受,我想尿尿之類的。所以有稍微長點腦子的就瘋狂上山下鄉,彷彿那就是出國深造了,但結果差不多都一樣,折騰了半天還是不如當地老農唱的好聽,還得把農民朋友們請進錄音棚,錄上個一句兩句的,以免被外國人笑話。他們要想成為真正的搖滾英雄除了抽空多練練吉他以外,就是要學會使用大腦,就像拍電影的都在練習講故事一樣,您得拿出點兒真傢伙,哪怕是反對包辦婚姻的歌曲。不能讓我們聽了半天也聽不明白您想幹什麼,我們也不要求非得驚動天地氣死鬼神,把小時候媽媽怎麼打你屁股說明白就可以了.
第三他們的音樂素質太差,差到讓人不屑一顧的程度。外國的搖滾樂手都很敬業,每天象拜神祈禱似地練琴,據他們自己講每天平均八小時,旅行演出時也不例外。所以人家一出手就不凡,曾經有一個業餘愛好電貝司的日本留學生在北京學中國歷史,課餘時間接觸了搖滾圈的大部分職業貝司手,結果發現他居然比他們彈的好多了,於是他成了眾多搖滾樂隊爭奪的對象,他圓了多年未能實現的夢想,那就是能夠經常參加正式演出。我們的搖滾樂手們彷彿沒長這根筋,當生活實在是太無聊了時,偶爾才會有練一把的慾望,大部分人水平已經臭到了看見外國人就不敢承認自己會彈吉他的地步。所以他們的演出質量就可想而知了,最令人費解的是,他們彈吉他學的很慢,摔吉他到是已經練的爐火純青了。演出當中只要觀眾一起哄,讓他們下台時,吉他手就會把手中吉他掄圓了往地下狠命一摔,姿勢相當優美,於是又重新博得了滿堂喝彩,演出終於得以繼續。
總之,對於他們來說搖滾讓他們從一文不值的小流氓變成了留長頭髮的自大狂,而他們卻讓我們期盼的精神寄托徹底化為了泡影。
這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當一切等待都已感覺過於漫長的時候,當所有的想像都已不能解脫壓抑的時候,當放進卡座和CD機的那一盤盤、那一片片都已只是些麻木的呢喃的時 候。無法忍受了,但能做的只是關掉電源。在詩人們無可奈何地歎息著這不是一個詩歌的年代的時候。同樣,最強烈的感覺也一樣佔據著我們的腦子:這也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不必再尋找其它的什麼借口,這是中國搖滾自己犯的錯!在還沒有人提出FUCK搖滾一把之前,在那把「台灣火」假裝火火了一把之前。中國搖滾有崔健,他是中國搖滾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在當年,大眾傳播還遠不像今天進展神速,大眾文化在中國還未真正形成,但崔健憑借純粹的搖滾精神和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卻紅遍了全國,崔健是一面旗幟,他把搖滾和自己一起刻進了人們的腦子。我們必須承認那個年代要比現在搖滾的多。
目前我們的這裡,還有誰能像當年的崔健呢?竇唯?何勇?張楚?周韌?許巍?超載?黑豹?唐朝……最近的清醒?麥田守望者?超級市場?還是那些掙扎著想從地下冒到地上的PUNK們?沒有!沒有一個是具有真正影響力的,於是有人說:中國搖滾病了。是的,我們應該承認也必須承認,中國搖滾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公式化,社會現象的表面描寫,表現手法陳舊、雷同、過多地表現自我等等,對中國傳統採取一種輕視的態度,過多地沒有經過自己認真思考而吸收了外國的東西,有一陣是這風格熱,有一陣是那風格熱。老實說,都沒有經過好好的思考。當這幫搖滾大爺們都還沉浸在孤芳自賞之中的時候,當他們還在一味指責別人「食古不化」的時候,他們不知道,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食洋不化」。這幫大爺們,利用了貌似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狀態來掩蓋他們浮躁蒼白的思想,哥幾個,一陣長頭髮,一陣大禿燈,一陣破衣拉撒,一陣西裝筆挺。他們只顧玩兒表面了,忽略了聽眾只想找到真正內在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個「按摩器」或者其它什麼個解悶兒的玩意兒。
看看我的唱片架上的近幾年的搖滾專輯吧。曾經的搖滾精神和信仰在今天已經成了幼稚和愚昧的代名詞了。唱片公司和傳媒都在「慾火中燒」,都忙著向社會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消費型偶像」。這其中最典型的是紅星生產社出的麥田守望者樂隊。他們想把中國搖滾做成一種「自戀型文化」,想用非政治和非道德意義橫掃一切,政治和道德上的責任不被承認。每個人都盯著唱片的銷售量,但他們錯了,這樣做絕對是愚蠢和不負責的,這樣做只是使聽眾和搖滾音樂維持了一種短暫的關係,這種短暫關係一旦結束,無疑是致命的,多年之後中國搖滾不會再被提起,它只有逐漸地淪失,餘下的只有空洞、缺乏象徵系統事物的音樂垃圾。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有一點要指出,聽眾才是媒介真正的主人,如果聽眾的品位不提升,則任何的努力均將徒勞無功,我希望我們這些喜歡音樂的人,喜歡搖滾音樂的人,不只是充當消極的接受者,更應該成為主動的鑒賞者,我們並非無助,無奈。事實上,我們絕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既然我們熱愛中國搖滾,就讓我們共同關心它,鞭策它!即使這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為了忘卻的紀念
JAR OF FLYES
昨天夜裡,翻看了從前的雜記,不由忽然許多已模糊的記憶又重新清晰起來,幾個消失的影子又浮現出來,我快忘記逝去的悲哀了,為了讓自己聽從健康的朋克的指導,我要將這些都忘卻了。
1、A君
A君當年去電台時,大概是懷著一股校園理想主義吧,總以為可以如同魯迅先生在無窗的鐵屋子裡大聲吶喊是可以驚醒幾個人的,但往往事與願違,A君去了一個社會經緯欄目,在實習的無聊接熱線中打發時光,但終於等到了一個十大金曲的策劃機會,A君很是興奮,雖然「金曲」的得主在他看來是「竟是蛆」,正好又有別的一家電台也搞了一個類似的晚會,於是,某日,負責此項活動的副台長,就與地溝們商量如何把對方搞下去,再接著就來了一位樂評負責策劃,他是認識不少圈裡的大腕,於是,過了不久,出場費就協調好了,陣容很龐大,一二三流的歌手全來了,樂評說:「讓我們也給本地的地下樂隊一個機會吧,讓他們也上上」A君很感動,覺得樂評是理解地層的搖滾樂隊的處境的,「他們價碼不高就1000元吧」,後來又開始了排練,三支地下樂隊不但充滿了熱情還擔當了一些歌手的伴奏,他們很少有機會能上台,更別說在電視裡露面。A君本是不認識他們的,但在晚會後成了朋友,此事過了數月後,A君與他們閒聊「你們其實那天應該是拿最多的,又伴奏,又推出「原創」,才給1000塊」「什麼呀,那次是樂評叫我們幫他忙,他幫我們聯繫出帶子的事,我們那天純是義務勞動,就吃了幾次免費盒飯」A君詫異的推推鼻樑上的眼鏡,「不可能吧,那哥們懂搖滾懂挺多的,還幫我介紹了不少我以前不知道的樂隊」,A君當時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搖滾知識如此淵博的樂評為何要黑比他窮的多的幾個地層樂手的錢,難道,這就是一位「我在寫樂評,但我更想說我是在闡述我的人生態度」的樂評嗎?
2、B君
B君是酷愛搖滾的,在高中時,他在看了王老師的大作「對話搖滾樂」後,就開始發誓要成為一個中國的「LED-ZEPPLIN」,而他最愛的是王老師在文中說的吉他大師:JIMI PEGE,他曾不止一次翻出那本捲了頁的音像世界,指給我看「看,王老師說的PEGE是整個硬搖滾的開宗大師,他的吉他技術……,當時,我是相信的,我也以為只要你努力去做一件事,它遲早會成功的,後來在我們上了不同的大學後,他的消息只有偶爾的幾封來信中得知,我知他從獻給愛裡絲彈到了飛翔鳥,在學校裡是每年的文藝活動中,最受女生歡迎的是他的歌,在大三時,我回家,才聽同學說起他,大概是退學去了新疆找流浪生活的體驗和藝術的靈感去了,到了大四,我快忘了他的模樣了,直到一次在酒吧喝酒,我聽到台上傳來」心太軟」的歌聲,正要罵娘,忽然看見了那張長髮掩蓋的臉,顯得憔悴和無奈,是他嗎?B君?那晚,我和他都喝醉了,B君告訴我去北京闖蕩,才發現如果自己從十歲開始玩吉他,才可能從那龐大的數百支做著與他相同的夢的樂隊中露出頭來,而且,搖滾好貴,吉他、塊兒好貴,聽謎底裡的大師上課,好貴,聽帶都好貴,為模仿一個歐美樂隊要買齊他的專輯,好貴,所有的一切不在是PEGE如何偉大,而是我要活下去,我要靠搖滾活下去,B君是睡過立交橋和天橋的,也從垃圾堆裡翻出有用的東西賣給收垃圾的大娘,但一切還是無法堅持下去,B君說:「我操,你他媽就從青春期開始練琴,得個亞洲第一快手,有屁用,人家老外,十歲過生日,可能他爸就能把一把芬達當生日禮物,我他媽現在有的只是一個芬達撥片,還是假的」,「要說他媽的思想,你Y有思想又能怎麼招,一片警就用軍靴把你Y操在地上,爬不起來,有思想有屁用,磨眼出帶子,還不是找面上的人物,沒人搭理你,你他媽再有思想,有屁用,就能待屋裡對著鏡子嚎吧。」
3、C君
C君是我在大學裡認識的對搖滾有著豐厚知識的一賣打口的,他給我介紹了不少樂隊,其中,他每次賣打口,都要帶著幾本音像和百老匯,一有買主來看,他的口才是極好的,加上音像和百老匯的打星是一個買賣的標準,所以他每天都能賣出不少,晚上收攤,他一高興,還得請我去吃炒麵,他看了不少搖滾方面的書和雜誌,大概是有一本「傷花怒放」的,他說這好,這好,多牛逼,郝舫就是生活報上的那大腕,我說大抵可能是好的罷,但我沒看懂,我就問他一些書中的論點,他也回答不了,但我聽好字聽了不下十遍,我說我不喜歡重金屬的,他說那怎麼能行,音像上就給INDX打過一次四星半,其他都沒有,這經典你如何不聽,我說,那大概很經典,但我只聽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他其實是很不愛聽電子音樂的,但BJORK在評為十大後,他花了不少力氣和高價買來了一張POST,說這下十大齊了,我說你既不愛聽,買來幹嗎?他說,收藏,你不懂嗎?凡是搖滾大腕都收藏的,上海的阿瑟就每次認識一個朋友就帶他去看他的收藏,我雖不能跟他比,但我也可以收藏每年的十大,帶你去見識一下,我真的去了,他的小屋裡滿是帶和CD,可能有二三千張吧?我還找到了一些我所想要的,C君對朋友很好,即使是自己再喜歡的,如果朋友想要,他是不會藏起來不給的,他的家好像一個打口博物館,從五十年代胖的子多名個到當前搖滾的熱點「另類」和「底下sonic youth」應有盡有,還有那「二十一條」、「跨掉的一代」等等。我很喜歡這個朋友,他的哥們義氣很讓我感動,但我常常在想C君到底喜歡搖滾的什麼?我卻沒有勇氣問出口。
而今,這些事和友都快過去了,我想以魯迅先生的話做為此文的結尾,也算是臨摹吧。「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音樂防彈衣
待秋
兄弟,我和你在街上走著。我們很緊張,這次的戰爭你我不知死活。遠處時常有槍聲傳來。街上的人都在把錢當作子彈填進槍裡,這次我們參與的戰爭,錢是最先進的武器。你總抱怨我們的子彈太少。
這個城市的馬路中央,總有一些衣冠楚楚的傢伙開著錢做的坦克橫衝直撞。一輛坦克經過我們面前,我知道你要戰鬥了,因為我看到你的姑娘坐在裡面正在向外張望。兄弟,但我知道你打不過那傢伙,因為你的子彈太少。你用盡全力投過的那顆愛情手雷,只在坦克的表面冒了股輕煙。那個姑娘好像都不曾注意你,我們必須牢記,這次我們參與的戰爭,錢是最先進的武器。
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的子彈太少。但你知道,我有一件音樂防彈衣。這次給你穿吧,它不是很厚,卻感覺有所依靠。我脫下來剛要給你,一顆炮彈飛了過來。不知是瞄準的是我還是你。結果你在我的腳邊倒下了,奄奄一息。
兄弟,你倒下了就像是用刀剜我的心。我沒有握住你的手,也沒有扶住你,你倒下時,我騰不出手,我正在裝子彈。
我要站在這輛坦克面前,我要在它軋過我的身體時,與它們同歸於盡。
我知道你要是活著一定會問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
你知道嗎?兄弟,它不是很厚,卻感覺有所依靠。
我有著這麼大的勇氣是因為我穿著這件音樂防彈衣。
比「朋克」無聊的傢伙
寒夜星光
這一次我將帶領讀者來認識他們,那些比「朋克」遠遠要來的無聊「傢伙」。
在98年夏季的大街上,他們神氣活現地向你晃悠而來,他們外在的標識是如此 地明顯,以至於你一眼便能將他們與城市的另外一些時尚男女作出區分。他們的頭上一般而言總是一派五光十色,不是染著土黃的顏色,便是染著栗子的色彩,總之與漢民族應有的髮色完全不相干。他們的耳朵上則總是戴著兩個耳環,其質地有金有銀,款式有俗有雅,那架勢與傳統的城市男人亦大相逕庭。就髮式而言,他們中有人呈現出板刷頭的強硬,有人則呈現出鳥窩般的混亂。當我們將目光投射在他們的脖子以下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一身黑色的服裝緊裹著他們的身子(他們的胸大肌在黑色的T恤背後常常隱隱透出),再往下我們則看到他們的雙腳往往套著一雙後 跟極高的黑皮鞋。暫時,我還很少看到他們的手臂上烙有一寫稀奇古怪的圖案,但是,我和人們一起看見了披掛在他們身上的那些閃閃發光的金屬掛件。這便是我們在這一個夏季看見的那些與「朋克」似乎很有些關聯的人們,然而,他們真的與我們熟悉的「朋克」們有所關聯嗎?
歷史早就告訴我們,在風雲變幻的六十,七十年代,那些被西方社會叫做「朋克」 的人們與街頭流氓們有著截然的不同,在他們稀奇古怪的服飾、斑駁陸離的髮型和驚世駭俗的行為背後,有著的是他們對一個高壓、專制、單向度社會的憤怒, 有著的是他們對一種毫無創造力、自由度的即成體制的抗議,他們在表象上與主流 社會的格格不入,其實只是為了表達他們在內心中決不與一個徹底世俗化的世界同流合污。簡單的說,歷史中存在著的「朋克們」,他們的歷史深度在於對那個時代的前衛狀態作了積極的貢獻,他們的看似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背後有著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思想,他們真的是與眾不同的一代。
而我們所看見的這些所謂的「中國朋克」呢?他們的眼神是陰鬱的,但那裡除了空洞大概不會有更多的東西,他們的裝束是古怪的,但那古怪的裝束至多說明他們喜歡在他人的眼裡能夠獲得更多的一點回頭率,至於他們的思想,如果你有可能與他們交談的話,你能得到的僅僅是「在這個社會裡,我是最有個性的一個」這樣的說法。總之,在我的觀察中,他們至多只能算是一些輕率的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在他們故作驚世駭俗的裝束和行為中,你如果試圖在這裡面去發掘一些思想,那肯定將是一個徒勞之舉,你如果想在這裡面去獲得一種啟示,那更是看錯了對象。我不否認他們中的某些人會有一些想法,但也就是一些想法而已,在那裡你找到的更多是譁眾取寵,是招搖過市,是欺世盜名,換言之,他們的標新立意只是肉體的最直接的表現和衝動,只是生命的最淺層次的表白和呼告,它無關於一種深刻的體驗 ,無關於一種複雜的經歷,更無關於一種痛苦的思索……因此,我將他們認作是一 些比「朋克們」遠遠要來得無聊的裝腔作勢的「傢伙」。
對我們來說有趣的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會出現如此眾多的「偽朋克」,在他們玩世不恭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令我們深思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他們的「偽朋克 」模樣只不過是窮極無聊後的表現,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社會裡充滿了這樣一些比真正的「朋克」遠遠要來得無聊的夥計們?
好吧,讓我們來好好說說「搖滾精神」!!!
Lorne
還是那句話,到底什麼叫做搖滾精神?我一直都沒搞懂。
讓我們先來看看詞典上對下面幾個詞組的解釋。
精神: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枷鎖:指精神上所受的束縛。
精神食糧:指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思想、理論、文 藝作品等。
精神文明: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面。
精神鴉片:指毒害人們心靈的思想、理論、文藝作品等。
其實我開始對「搖滾精神」這四個字反感的時候是在四年前,那時我還在上大學。當時跟當地搞地下音樂的一幫人交往比較頻繁。我們班上有個哥們兒,成天聽的都是什麼零點、天堂、甚至什麼單行道之類的屎,還非得成天在我面前標榜他如何如何愛聽搖滾樂。雖然說跟他的交情還比較好,但他一跟我提搖滾我就懶得理他。
有一次,我跟那些玩BAND的朋友一起搞了個PARTY,沒叫他,後來他知道了,就埋怨我說為什麼不帶他去,我說你又不搞,去幹嘛?他說:「不搞歸不搞,可搖滾精神咱還是有的啊!」,我順口問了他一句:「搖滾精神是什麼精神?」他一下就蒙了。其實當時我也是無意之間問的,但後來我猛然發現:搖滾有精神嗎?有個屁!!!搖滾就是搖滾,哪來他媽的什麼狗屁精神?至少現在已經沒有了!!!
幾十年前,ROLLING STONE、BEATLES他們站出來的時候,正好是全世界政治、經濟都動盪不安,人們需要有一種聲音出來替大眾說話,替大眾宣洩情緒。而他們正好趕上了這個機會,所以紅了。我這麼說並不是說他們的東西不好,事實上我最喜歡的樂隊還就ROLLING STONE。只不過他們生對了時候,他們紅了是因為他們在60年代站了出來,你看要是讓他們早30年或晚30年出來,還能這麼紅??打死我也不信!!我只能肯定一點:他們的東西確實好,確實牛B。
在那之後又過了十來年,PUNK出來了,但那是什麼?PUNK有精神嗎?沒有!!
事實上PUNK是最沒有思想最沒有精神的一種音樂,他們要說的只是「操!」或者「去死!」,還有什麼?那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什麼都看不順眼,對什麼都煩,見了什麼都想踩兩腳的態度,有什麼精神?當然我也不是說PUNK的東西不好,和上面說到的一樣,其實THE CLASH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支樂隊,但我還是要說他們沒有精神。
還記得THE CLASH的同名專集的封面是一個人很悠閒的在廣場上走著,對旁邊象螞蟻一樣多的警察視而不見。這封面看起來好像有一種叫精神的東西在裡面,實際上呢,那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是PUNK,他們想對政府說「去死!」而已。為什麼會想對政府說「去死!」?是因為他們有所謂的「搖滾精神」嗎?不是!只是因為他們是PUNK,他們屬於那群叫做PUNK的人。是PUNK就都得這麼做,都得說這些話,根本沒有理由,或者說「我們是PUNK」 就是理由。他們可以跟政府說「我操你媽」,但我沒聽說他們說過「政府,因為我要操你媽,所以我要活著」。哪兒來什麼他媽的狗屁精神??
當然,那段時間出現了好多好多的優秀樂隊,像JOY DIVISION,THE DOORS,BLACK SABBATH,AEROSMITH......但他們有精神嗎?沒有哇,他們有的只是一種對音樂的執著,或者說一種死硬派的生活態度和習慣。如果他們真有精神的話,為什麼不像馬克思一樣去搞精神戀愛?
再後來......
沒什麼再後來了,後來的音樂越來越沒聽頭,都是他媽的無病呻吟,中國的音樂就更他媽別提了,操,我都懶得說了。
搖滾精神?到底是什麼呀?愛?和平?毀滅?頹廢?生存? 死亡?性?反政府?公產主義?
我操!!別逗了!!!!
關於金屬
rocklover
一直喜歡金屬的歌,我幾乎無法承受他們那種瘋狂背後的絕望和歌詞中瀰漫的死亡氣息。在無數個不眠的夜裡,我一遍遍聽著THE UNFORRGIVEN,聽著NOTHING ELSE MATTES,聽著SAD BUT TRUE,我感到我的熱血在撞擊著每一寸肌膚,我感到靈魂在一點點地遠離。
在那個冷嗖嗖的落葉飄零的早晨,我孤獨地走在灰色的街上;在那個淡紅的夕陽慘照著校園的下午,我帶著老鼠般的悲哀徘徊在走廊上。是金屬陪我度過了這些難忘的時刻。感謝金屬,感謝JAMES吼出了我靈魂深處的絕望,感謝KIRK彈出了我心底難以說清的悲哀,感謝LARS敲碎了我不切現實的幻想。忘不了在那些絕望的日子裡,我番來復去聽著FADE TO BLACK,有一種隨風而去的慾望;忘不了那些無聊的時候,我一遍一遍重放著ONE,有一種想一頭撞死的衝動。
長久以來,我沉迷在金屬的陰影裡不能自拔。我用小刀割破手指,體驗那種紅色的快感;我用蠟燭燒破衣服,回味那種毀滅的慾望;我故意把E弦緊斷,感受那聲爆發的脆響;我故意把自己灌成爛泥,享受那種忘記一切的暈眩。
我害怕現實。我不敢看到女兒清純的目光,我不敢看到妻子嬌嗔的笑容,我不敢面對父母責備的眼神,我不敢接受上司故作親熱的雙手。。。。。
難忘的金屬,難忘的青春,慘淡的人生,無奈的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