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楼 葫芦娃说: 记得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过,海鹏听音乐是非常用心的,甚至连某一个和弦或者一首乐曲中某一处地方的特殊处理,曾经在例如贝多芬、瓦格纳、拉威尔、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特拉文斯基、……等等的某个作品中,是如何如何地使用过的,他都可以点评一番。可见他的认真程度、他的音乐听觉和记忆力的非同凡响。此外,他的英语(英“盲文”)阅读能力、听力和口语水平都相当高,他在电脑上用英文打字比用中文打字要快得多,这对他先天性的失明自然是一个极好的、难能可贵的补偿。例如,当海鹏从网上偶然发现英国特伦斯.特威尔〔Terence Dwyer〕教授之时,便是用英文写信向他陈述自己的学习愿望、并且很快得到了教授同意的。他从此通过电子邮件跟着Terence Dwyer教授学习。方法是,他把写好的谱子通过网上发给教授,然后教授提出问题,并告诉他在下一次作业中如何改进。就这样,胡海鹏前后用了8个月时间学完了管弦乐配器,又花了2个月时间学了复调。那是2010年上半年之前的事了。后来,因为那家酒店本身生意的不景气,他也就只好离开那里,把生活的担子继续压到父母的肩上,一心一意地去钻研作曲了。尤, , 其是,他还把作曲同电脑音乐制作结合了起来。这是连一般“心明眼亮”的普通作曲人,都感到难以做到的。读者在下面看到我拍下的照片,一是他正在使用盲人电脑读谱,二是正在进行电脑音乐制作的情景。看, 他所使用的设备,不像一般音乐制作人在录音棚里所用的那种大型的调音台那样,因为他并不是在搞录音,而是把自已创作的音乐通过电脑技术制作出来而已。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复杂得很哪。
我在上文已提到的读屏和盲文显示器Jaws<, /SPAN>,安装在他两手按动的这台盲人掌上电脑上,显示器是个长条的,它的下方有一排盲文机械装置,一共40格,每格八个洞,里面有硅一类的东西作棍子,由下面的机械来控制着,凸出来的是盲点,而盲文只能单行显示。所以,能准确地按摩盲点也是很不容易的。在照片上,我们看到他右手在按键的那个是雅马哈合成器〔Yamaha Motif XF 8〕,它主要的功能是用于编曲和现场表演,也可以象他现在这样当Midi键盘使用,以它来控制一切音源。左边的那些推子是控制各个声部音量的,而由另一些旋钮来控制一些参数。右边还有音, 色选择和功能菜单等等。
在他的设备中,目前主要音色采用了维也纳交响音色库、中国民族乐器的“吹、拉弹、打”,还有世界民族乐器以及一些影视中常用的效果音色。写乐队配器的软件Lily pond使用的是纯文本。它包含有很多的命令,一般都很智能,除了文字要指定位置之外,符杆、符尾可以自动连接和伸缩,当发现有问题时可使用命令进行调节。调性、节拍、音高、力度、速度等等,均有专门的记号和术语,也可以换成文字或使用设置的各种文字属性,比如字体、字号、正、斜,或者再添加一些需要的特殊符号等等,包括PC机和他的盲人电脑阅读器“派克.马黛”〔Pac Mate〕都可以编辑。但最关键的还是总谱框架的建立,尤其是乐队编制比较大的,需要把每个乐器写成变量,而后在总谱框架里引用。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多名目,比如音高关联的规则、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各种移调乐器、各种演奏法、复制、删除、隐藏不演奏的乐器、行距、版面与页面设置、出分谱、出midi文件、出打印谱,……等等。由于程序和实际操作相当的复杂,我实在难以使用简单的介绍来说明问题。于是我换一种说法:假如当人们看到他的音乐会序曲《欢庆》总谱,或者听到他用midi将此作品制作出来的音响时,在没有他人说明的情况下,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这是一个盲人之所作。我在此插入的首页,只是长达数十页的总谱中的一个开头而已,而并非是最复杂的部分。
当我问起在音乐创作中他的乐队思维时,他说:“总谱是先写在脑袋里‘写’的,每当想到一个主题,和声、配器也都跟着有了。不过它需要每个声部从头写到尾,想好一段,然后一个个地接着写。中间很容易记混、记错。问题是目前从盲文到明文的转换根据还不完善,灵活性也还比不上Lily pond强,……。”真难以想象呵!可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把乐队的总谱写下来的。
2012年初,武汉市残疾人艺术团很需要一个器乐合奏节目,他也正好有意要改编一首人们已非常熟悉的喜庆歌曲,于是首选了《好日子》。他将这首作品作为钢琴、竹笛、二胡、萨克斯管四重奏,然后加上Midi管弦乐作为伴奏,可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从已完成的作品整体效果来看,音乐的结构与发展的逻辑性、主奏与伴奏声部的安排和复调的处理、调式、织体、节奏音型、和声色彩、打击乐的运用、高潮的布局等等,都是可以称道的。尤其要指出的是,不仅钢琴在其中发挥得很好,而且几件民族乐器的演奏极富有民族的韵味,表现出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欢快、热烈的喜庆场景。对大多数听众来说,准以为这是某一个乐队所演奏的,而其实只是海鹏一个人之所为,它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就像这种形式的音乐,它也可以将钢琴、二胡、竹笛、萨克斯管等声部实际由人来演奏,与midi乐队结合而成为卡拉OK式的音乐形式。文章写到这里时,正又赶上海鹏发来了一个短信,说《好日子》将在这五天后在武汉歌舞剧院演出,所要採取的正是这种形式。说到midi制作可能达到的“以假乱真”,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备中的音源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音源本身,声音像不像?二是音乐的写法上适合不适合midi的制作?三是在具体制作上的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方面,因为这不仅仅是按照音高、节奏、长短把音符输到电脑里就完事了,而是需要把音乐表现的各种变化反映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二度创作。因此,制作者对设备的功能与操作要很熟练。而且就输入而言,有触后感的、实际的演奏状态输入,同脱离实际演奏的所谓“步时”输入,其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简单地说,前者的音乐将会是有韵律的、人性化的,每个声音都很像是人在实际演奏那样的效果。这与制作者对音乐的认知和感觉自然有直接的关系。而后者,则多半是比较机械的、缺乏感情的效果,那是因为制作者缺乏或无键盘演奏能力之所致。那么,对于胡海鹏来说,除了已具备上述的两个方面的条件之外,在这第三个方面里他又占了优势,无论是他的音乐会序曲《欢庆》或者他改編的《好日子》,由于他本身就是一个驾驭作品的创作者,加上他出色的钢琴演奏能力以及音乐的想象与表现力,便使他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别的不说,仅就《好日子》中的二胡、竹笛演奏上的那种韵味,出彩的钢琴演奏以及整个乐队的效果而言,便可以说明问题了。
写到这里,我可以直言:像胡海鹏目前已具备的音乐创作能力,足可以独立去承担与完成例如包括各种形式演出曲目的创作,承担工旷企业、商业、电视广告的配乐、风光旅游、各种背景音乐、甚至影视连续剧音乐的创作等。我想,只需要你将题材、主题、内容和要求告诉他,其他的事情你可不必操心也。如果只需要用midi制作的效果,而无需再请乐队演奏录音的话,那就更简单,只需由他一人去完成便可以了。也许会有人认为影视配乐不可能,他看不到画面怎么可以配乐呢?其实不尽然,事实上道理是一样的,可以有多种解决的办法来克服这些问题。
我意识到,我这篇文章很快就要结束了,但在结朿之前,还想就文章命题问题的涵义作一点说明。首先,关于生命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似乎是不用再讨论的。因为“极限”乃世界万千事物的终点,它代表着事物的界定。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是人可以超越生命的最大极限,这也就是延长人自身的有限生命,努力扩大人生有限的时间里的宽度,从而去超越人固有的生命极限。然而,必然要经历一场艰难、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尤其是对于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所面临的挑战就更为严重了,首当其冲的是要应对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不难想象,假如当你连自已、自己的母亲是个怎么模样都不知道,对红蓝黑白是什么回事一无所知的时候,会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去面对?是无所作为、逆来顺受、混沌度日?是消极、悲观、绝望??还是挺身而出迎接挑战,以强大的心灵支撑、非凡的意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胡海鹏正是在执着、坚定、充满自信地去完成自身心理极限的超越之后,不断地创造一个个崇高、开放的多元环境,充分发挥自已的才能,体现人的尊严,在理想和追求中去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在他心灵中涌现出了一个不仅属于他自已、並且可以影响他人的音乐世界。因此,我便把我这篇文章定名为《一个勇于挑战生命极限的人》。
〔本文作者杨少毅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一级电影作曲,广西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
|